這份相互映照的成長,真是讓人心中安定。
但更好玩的大概還是,李清月嘮叨完了這些,又將方才運籌帷幄的神情一收,鼓著腮幫子露出了小孩子耍賴的特有表情,“阿娘,您一定要幫我把場子找回來。”
武媚娘輕咳了一聲,“好啊,見到你阿耶的時候我就幫你譴責他。”
反正這也算是另類的親子互動是吧。
阿菟本已不是在循規蹈矩的路線上走了,便沒必要遵循什么過分父慈女孝的模式。
說不定來點這種“驚喜”,還能在某個時候發揮出一點妙用來。
于是李治就很是委屈地聽到了皇后對他的一句打趣加責備:“您說說看,您作為天子,和一個孩子生什么悶氣。”
“您是不知道,阿菟覺得您不喜歡她了,這兩天沒少挑您的刺。”武媚娘饒有興致地端詳著李治的表情,“我看你們兩個折騰起來,加起來的年齡也沒超過十歲。”
李治無奈,“她還說什么了?”
他怎么想都覺得,自己除了之前的那一句失言,其實也沒什么可指摘的。
卻聽武媚娘說道:“她說您給百官預備改的名字里,有些還算能聽,有些就好生奇怪。”
李治:“……?”
他原本預訂在二月更改百官之名,其中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分別改名為東臺、西臺和中臺。
當然,這三個名字是李清月覺得還勉強能聽的。
至于侍中成為左相,中書令成為右相,聽起來也好記得多。
尚書仆射被叫做匡政,大抵取的是匡扶政治的意思,姑且也可以理解吧。
但有些就很煩人了。
什么戶部叫司元、兵部叫司戎,吏部叫司列,工部叫司平……
李清月人都要炸了。
她好不容易才記住了三省六部的各個官職,結果現在直接來了個大洗牌。
要是跟阿娘將來改官職名字一樣改出鳳閣、鸞臺、麟臺這種好聽的也就算了吧,但顯然李治的改名還能告訴大家,他的取名有多么任性。
“她說,尚書左右丞那個肅機,聽起來像是她讓尚食局做的素雞。”武媚娘掩唇笑了出來,“還有侍郎、尚書的少常伯、太常伯也挺難聽的,萬一有人年輕即登高位,還得被稱呼一聲伯字。”
李治眉頭一挑,就聽武媚娘又說道:“但她倒沒覺得這名字不該改,只是覺得著實難記,說那秘書省改名蘭臺監,正是蘭臺雅致,還算是遵循了漢時舊例,還有那左右千牛府改為左右奉宸衛,乃是尊奉北宸號令,著實是個好名。”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今日李治往尚食局送去的菜單里,還真有一道素雞。
他沉默了一瞬,問道:“那前頭幾個再斟酌一下名字?”
武媚娘從容答道:“陛下想要以改名為革新之始,其實并無問題,但左右丞、侍郎、尚書之名沿襲已久,貿然更改,一時之間難免讓人忘記該當如何尋人,如何操持上下事務。”
“以我看來,就算真要變更,也還是循序漸進些為好。您看,連阿菟這種已算是聰明孩童之中典范的,尚且難以將其記住,更何況是大多數朝臣。”
不過,與其說是革新,倒不如說,這是李治想趁著今年的好身體加上接連的戰事大捷,再進行數次由上而下的發號施令,以圖讓朝臣與百姓知道,他這位天子依然權柄在握,統御中央!
所以今年,他不止要進行大明宮的修建,也要做出這等百官官名改革,更要嘗試幾道在前兩年間他就試圖推行的政令。
對于一度體虛到難以維系國事的李治來說,這無疑是在重振威風,大展拳腳。
武媚娘自然沒必要對其做出攔阻,甚至該當通過助力于陛下,以繼續維持她如今已經拿到手中的權力。
但對其中的一些決策做出合理建議,卻顯然可行。
何況,當陛下的這些政令被頒布下達之時,他也必定越發慶幸,他的好女兒在去年的年末為他打了一場滅國勝仗,讓他能在今年憑借著連年大勝未有敗績的盛況挺直腰板。
當然,這對于一位甚至希望僧侶也要拜見行禮的陛下來說,還遠遠不夠!
她就一點都不奇怪,會隨后從李治的口中聽到另外的話題,正是西域的戰事。
很顯然,在這場彰顯天子威儀的“改革”中,若是有一場勝仗恰逢其會,更是應和了天命所歸,能起到正面的推動作用。
“算起來,自薛卿以三箭威懾鐵勒諸部到如今,唐軍繼續追逐推進直逼天山,也該當有新消息傳來了。 ”
李治起身朝著窗外望去,雖看的不是西面,但他心中所想,卻必定是西面戰事。
“媚娘,新年之中的新氣象該到了。”
武媚娘想了想,還是沒將那句“鐵勒道行軍大總管會給您帶回好消息”給說出來。
這位大總管鄭仁泰跟她又沒什么關系,反而打從太宗皇帝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算是太宗嫡系,又在李治登基后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