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在街頭與李旻的偶遇,如同命運棋盤上的一次落子,看似隨意,卻攪亂了陳越原本按部就班的人生棋局,讓他進退維谷,不知該如何繼續。他發了瘋似的想要見她,卻又害怕貿然的舉動會適得其反。他甚至不知道,時隔這么多年,她是否還同他一樣,希冀著兩人的重逢,亦或她早已將他從記憶里抹去。
于是,陳越開始謀劃如何見到李旻。他首先想到的,便是給她發消息。可是,手指懸在屏幕上方,卻遲遲無法落下。
他這十年來,一次也沒有回復過她的消息,而現在,他又該說些什么呢?太輕的問候載不動往事,太重的剖白會壓垮重逢的獨木橋。
十年太長了,長到占據了他人生三分之一。他不知道她現在的生活狀態,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自己,更不知道她是否還想與自己有所交集。
他迫切地想要見到她,卻又害怕見到她。
這種矛盾的心理,讓他遲遲無法按下那個發送鍵。
眼看著事情毫無眉目,陳越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告訴自己,不能沖動,他需要一個契機,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去接近她。
他將精力轉投到工作,意外注意到雙語實驗中學周邊的交通時常出現異常波動。早晚高峰期間,接送車輛形成的潮汐現象總讓平臺算法措手不及——臨時停靠、突發事故、天氣變化等變量交織成混沌的網,使得預測模型頻頻失準。
這個發現點燃了他的職業敏銳度。若能構建動態監測系統,通過實時車流分析優化信號燈配時,增設臨時停車區,或許能像梳理亂麻般解開這個死結。這不僅關乎平臺導航精度提升,更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微型試驗場。
當然,陳越也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計劃中,摻一點私心——這所學校,正是李旻工作的地方。
想到這里,陳越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幾分。他知道,他要做的,是把握住這個機會,將其變成現實。
接連加班了幾日后,陳越在晨會上將整理的32頁報告推向桌對面,部門總監快速翻閱著圖表數據,保養得宜的指尖劃過社會效益分析頁時,眼中閃過一絲贊賞。
“痛點抓得準,落地性評估也扎實。”女上司合上文件夾,“明天帶團隊去校方做初步接洽,需要法務支援直接找王經理。”
三周后的校務會議室里,陳越解開西裝紐扣坐下。投影儀藍光照亮他演示的交通熱力圖,窗外梧桐樹影婆娑。當校長最終在合作備忘錄上簽字時,他聽見鋼筆劃過紙頁的沙沙聲,恍若那年圖書館窗外的落雨。
項目匯報結束時,張校長摘下老花鏡擦拭鏡片:“陳博士的方案比教育局上次請的顧問團實在多了。”這位鬢角泛白的老教育工作者指著窗外,“上周暴雨,接孩子的車龍排到兩公里外,交警大隊長親自來疏導都沒用。”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a司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直致力于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為城市交通的改善貢獻一份力量。”合上電腦的瞬間,他狀似不經意地補充:“聽說貴校的科技節辦得很有特色?”
“去年請過航天局的工程師來做講座。”張校長擰開保溫杯,枸杞在茶湯里浮沉,“要是你們公司的專家愿意”
“我本人對智能交通領域的科普就很感興趣,對這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心得。如果學校不嫌棄,我也很愿意為學生們做一場講座,分享一些前沿知識。”陳越及時接住話頭,電腦包被手指壓出淺痕,“我周五下午通常有空。”
教務主任抱著文件恰巧推門而入。張校長笑著敲敲桌面:“王主任,給陳博士安排個周五的講座時段,大禮堂二樓新裝的led屏還沒用過吧?”
“勞您費心安排了。”陳越點頭應道,聲音里聽不出太多的波瀾,但內心深處卻早已翻江倒海。
他知道,自己的計劃已成功大半。他期待著解開那些懸而未決的謎題,卻也忐忑著再次面對那段既甜蜜又苦澀的回憶。
不知當他們再次四目相對時,又會是怎樣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