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這是不義的,那肯定是血流成河,既然沒有血流成河,那就是老天爺的注定呀。誰能說我們昭國軍隊是不正義的呢?你說對吧?
不像慶國,聽說又是搶劫又是放火,又是屠城,太殘忍了。我們太子聽了以后,非常心痛,這毫無疑問是邪惡的啊。
誰都知道,昭太子與慶王是舅甥關系,平時昭太子非常尊敬自己的舅舅,逢年過節都會為慶王送去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以表達昭國的友好,譬如去年、前年某某節日,就送了什么珍奇異寶。這些可都是昭太子自己不舍得使用的,卻送給了慶王。
沒想到,我們家太子當成半個父親一樣敬重的舅舅居然能干出偷襲侵略這樣厚顏無恥的事情。幸好,太子手下的武將也并非無能之輩,就算太子本人不在,也守住了城池。
慶太子發起的戰爭是不義之舉,怎么可能戰勝他們昭國的正義之師呢?所以慶軍輕而易舉地落敗于孟將軍的手下。我們用區區五千將士,就擊潰了三萬慶軍。
看啊,在英明的昭太子的教誨和領導下,我們昭國士兵是多么地勇敢,多么地聰明啊!
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還俘獲了一支趁機想要進攻洛城的軍隊,這支軍隊的士兵雖然全都是幽國人,領導他們的將軍也是幽國人。
但是,現在這個將軍棄暗投明,向我們坦誠,他本來無意進攻昭國,是慶王以利益相誘,讓他用先前被慶軍抓到的幽軍戰俘重組一支隊伍,偽裝成幽王所為,挑起昭幽兩國的戰爭。而他因為自己兄長的死而被仇恨蒙蔽了雙眼,想要向太子報仇,到了昭國,見到了昭太子以后,他立即被太子折服了。太子擊敗了他,又在他身陷妖魔的圍攻時救了他,讓他從狹隘的仇恨中覺醒過來。他發現,他過不了自己心上這一關,這種栽贓嫁禍給故國的行徑實在是侮辱了他作為一個軍人的尊嚴和榮譽。
昭太子有感于他對家族的孝、對祖國的忠、對士兵的仁,以及對凡人的義,因而寬容大量,不再計較他進攻昭國的過錯,與其和解,并且召他到自己麾下留用,將來戴罪立功,并且承諾絕不讓他出征于不義之戰。
昭太子與慶王兩者高下,在此立現。
慶王啊慶王,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是常有的事,可你怎么能做出這種陰險無恥的事情呢?未免與君子之道也相差太遠了吧?這真的是一個可以號令國家的君王的所作所為嗎?
我認為,一個真正的君王應該是像我們國家的昭太子這樣的才對,他修行個人品德,團結關懷家人,領導整頓軍隊,重視愛護百姓,等等等等。
他胸懷整個天下,坦蕩真誠,希望四海之內,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能過上像現在昭國人一樣的好日子。
現在我寫下這些,正是因為我由衷地愛戴我們昭國的太子,慶王狡詐,恐怕會倒打一耙,污蔑于我們太子,他是個真正的圣人,總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是以不擅長應付勾心斗角的設計,屢屢被人污蔑。
所以,我不得不站出來,為昭太子正名。
希望天下人都能夠看到這份文書,能夠知曉昭太子澹臺蓮州的圣名,他如初雪般潔白干凈,不容玷污,又像太陽一樣,想要照耀到整個紛亂的國家。
……
等到慶王反應過來的時候,這篇文章甚至傳到了慶國國都。
慶王動作也很快,叱責這篇文章屬于妖言惑眾,下令全國上下,要是誰被發現在類似茶館、酒肆、書塾之類的公開場合宣揚這篇文章,可當場被處以斬刑,而有誰在私下與別人就此討論,也可以舉報,一旦舉報成功,官府會立即上門抓人關押,重則斬首,輕則交錢贖罪。
起初還只是有確鑿行為的人被抓捕定罪,接著,有人因為私仇而誣陷別人在家談論此事,竟然也被舉報成功了,再之后,便愈發不可收拾起來。
倘若你看誰不順眼,就可以“贊美昭太子”為理由把仇家送進牢獄。
案子多到慶王派出他手底下所有的官吏都治理不過來,每天都有人被抓,監獄里住滿了人,每天都在死人。
一時之間,整個慶國王都相藍城的百姓皆噤若寒蟬,連哭都不敢哭,怨意一天比一天濃重。
越是這樣,百姓們反而越是回憶起那篇文章中所寫的東西,本來只是當個茶余飯后的談資看看,如今,也不禁認真地浮想起來:假如是昭太子來治理他們的國家會怎樣呢?他們是不是能比現在要過得更好?昭國與他們結下恩怨,會向他們開戰嗎?若是到了那一天,他們真的要為這位陰險毒辣、心胸狹隘的君王而戰死嗎?
慶王已經知道做得不對,他困惑,為什么這個本該起作用的方法卻沒有起到他預想的效果。明明他只是想要把謠言扼殺在搖籃里而已啊。
可是,現在,他騎虎難下,國君的命令是金口玉言,駟馬難追。既然已經開了頭,若是半道停止,只會更加惹人恥笑,讓百姓不再畏懼他的威嚴。就算錯了,也只能錯到底,等那時,錯也變成對了。
一位國君從掌權開始,怎么可能完全沒有犯過錯,只要整體來說功大于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