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且細想,若這所謂的’山神廟’不是漢制,而是什么年代更久遠的遺跡呢?”
這話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意——凡是大型古墓,一向都忌諱和別人的墓穴沖撞,因此歷史上向來少見一個墓搭在另一個墓上的。可獻王重痋術,如此離經叛道,又何妨奪了先人的廟宇作為自己祭道的一部分?更何況山神廟不過是獻王墓墓道的開端,既是廟,就不是墓,古往今來奪他人之墓守關雖不常見,卻也不是沒有。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建造明孝陵時,無意中竟沖撞了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孫權墓,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也稱孫陵崗。當時主持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進言,欲將位于孝陵南邊、正對著孝陵大門的梅花山上的孫權墓移走,可朱元璋不準,還大度地說道:“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后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把孫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這便是奪他人之墓守關的典型了,古時候王侯將相一輪一輪地換,舊王新帝幾乎不共戴天,不把彼此挫骨揚灰就算是客氣的。摸金和發丘皆起源于“盜冢而充軍備”的舊俗,由此可見一朝新人換舊人,舊人不敢貪安眠。且不說獻王手段毒辣,心思陰毒,便是換做其他帝王,遇到風水寶穴被人提早占了的時候,也未必就沒有鳩占鵲巢取而代之的。
難聽的話說開了,鷓鴣哨心里也清明了幾分——看樣子當年獻王八成是搶了谷中“現成”的先秦“山神廟”,由此開挖祭道,為自己建造那“可羽化升仙”、“非天崩不可破”的陵墓。可若真如此說來,祭道中有沒有機關,有沒有痋獸,有沒有千年難破的困局,一切就都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