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內容僅一張小紙條,真是低沉內斂的民族,表達甚至湊不齊一張信紙。
拆開包裹的瞬間,林雪君的胸腔漸漸火熱起來。
她手指撥弄過木板釘成的箱子里的東西,臉上幸福且感動的笑容漸漸變大。
知識是無國界的。
看起來嚴肅的白發老教授,送了她一整箱他在蘇聯為她搜集的獸醫、畜牧等方面的俄文書籍——
滿滿一箱的知識!
這里面一定有許多當下最即時的關于全球牧業和獸醫狀況的記錄。她之前不過是個動物醫學研究生,畜牧相關的知識還全是選修學到的……在這些書籍里,一定有她也沒學過的知識。
夠她看好久啊……
捧起一本書,林雪君又忍不住想,等看完后把這些書都郵寄給杜川生教授,他一定也會像她一樣興奮。
而且杜教授能比她更好、更容易地將這些知識傳遞向全國,光想想便覺血液沸騰。
沒有什么比共同熱愛的知識的傳遞,更令人激動的了。
在這個各方面都匱乏的時代,能擁有這么一箱子知識寶庫,真是太棒了。
第200章 留名不在千古【2合1】
它被人民安置在方寸之間,無需掃塵,時時記掛。
夏季的風里帶著燥熱, 席卷了整片草原。
對于一些人來說,干旱的冬天和春天好像只一眨眼就過去了。親歷這一切的人卻在夏天每一個有雨的午后,感激大自然。
蘇聯科考團離開半個多月, 草原上又恢復了平靜, 一切好像都比照舊年,似乎沒發生什么變化。
盟草原局的同志們照舊圍繞著草和以草為生的生態忙碌著,呼色赫公社也如往常一般在承上啟下的夏天,總結春季接羔接犢的收成和農田種子的播撒,規劃秋季農田的收割和從秋天就開始籌備的冬儲工作。
可在更上層的圈子里, 一些事的發生就像一顆石子投進湖泊, 看似只砸出一個小小的水洼, 實際上漣漪正無限地向外蔓延。
小事的態勢會擴大, 就像水面上一個微小的波紋可能驚動整片靜湖。
尼古拉教授在科考結束后, 帶著自己的團隊,就來中國之行收獲的所有數據和觀察都寫成了文章。這些文章在蘇聯國內刊登的同時, 也以溝通匯報的形式,被傳播向內蒙促成此次科考的領導。
領導接收到蘇聯科考團的大量反饋報告后,又要向上匯報自己促成的此次科考活動的正向效果。
因為尼古拉教授在多篇文章中提及了林雪君的觀點, 和由林雪君轉述的中國專家們的結論, 以及以林雪君為代表的一部分基層牧民、社員等一線人員的智慧,所以在許多層級匯報中, 她的名字都在悄悄地被重復。
在首都的杜川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因為層級匯報的過程中,他作為首都農大重要的專家教授,是很靠后的審查、分析這些文章和匯報報告的環節。
在這些文章和匯報中, 他讀到了林雪君的名字——這一回, 杜川生從傳播林雪君的那個人, 變成了接收到林雪君信息的人。
她從不依靠某一位靠山,她一直最依仗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杜川生覺得,林雪君似乎在為未來‘遍地開花’籌備花蕾——也許她本人都未必看得到前方人生路正謀劃一場盛放,但那的確正在悄悄發生著。
7月底一個陽光和煦的上午,呼倫貝爾盟盟長付和平剛掛斷一個重要電話。
身體靠近椅背,他手指搓著桌上的大茶缸子,好半天沒有飲上一口。
靜坐沉思了二十多分鐘后,他終于想透了許多事,不少邏輯在腦內都有了清晰的框架。事與事,人與人全連上了線。
付和平翻了翻桌上的電話號碼簿,找到一個號碼后,拿起話筒,慢條斯理地撥號,聽著嘟聲等待對面接通。
“喂。”嘟了3聲,對面便響起低沉平和的男音。
“陳寧遠社長,這里是盟辦公廳,我是付和平。”
“盟長,您好。”陳社長的音調當即提高了一個度,只通過聲音仿佛便能看到他在電話對面坐直身體,提了提氣。
關心了幾句呼色赫公社的工作后,付和平便直截了當闡述自己親自打電話過來的目的:
“這次蘇聯科考團與國內相關部門的后續溝通中,尼古拉教授多次提及你們社的一位小同志。”
“林雪君?”陳社長不做第二人猜想。
“是的。你了解這個過程的,到最后不止我,連其他盟區部門也都注意到了林雪君這個人。
“小陳,國家正是大發展的階段,上面領導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才一定要破格提拔。
“我們要讓有用的、能干的同志轉起來,活躍起來。要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參與進各種事情、各種工作。
“不要因為他們年輕,就把他們排出重要的工作中。
“還有,要讓人民看到他們,讓榮譽感成為他們變得更優秀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