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稿人都使用的比較簡單容易讀的文字和句子,基本上參加過掃盲學習的大多數牧民都看得懂。
“而且邊上還有配圖,這些簡易的小圖直接將配置煙葉水、煙熏蝗蟲等工作一目了然地展示出來,不認字或者認不全文字的牧民,可以參考圖畫來了解文章中提及的方式方法。
“還有這篇,講配置生物藥劑的。
“這個是講鳥類鴨類在抗蟲害中的作用的,這個是我們盟抗災優秀公社呼色赫公社的抗災工作報告,你看,也都是有文字有圖。篇幅雖長,但讀起來是輕快、易懂、容易傳播的內容。”
尼古拉教授雖然看不懂漢字,但報紙上的圖畫卻一看就明白了。
報紙上關于生物藥劑配置的文章邊的附圖里,不僅有煙葉、大蒜的圖畫,連這些藥水克制的昆蟲長什么模樣都被畫出來了。
紅蜘蛛、蝗蟲、蚜蟲的那個蟲子全畫得簡單又惟妙惟肖。
尼古拉點點頭,開口道:
“我們也有觀察森林的報刊,叫《森林報》,一年四季的森林觀察都有。但的確沒想到將報業利用到這個程度,而且要撰寫這些文章也需要相應的人才。
“更何況還要報業、生產隊及牧民讀報習慣等每一環都到位,才會有令人滿意的起效。
“反應還要快,撰稿者要第一時間寫好、畫好,他得是草原專家,把文章寫對。又要懂人民的閱讀水平,寫得深入簡出。
“接著,專業人深度審查,確認文章沒有誤導性,可以刊登。
“報社快速安排拍板印刷等,再投遞到全國,尤其是受災地區……”
說起來容易,這么大基數的國土國民,要落實起來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可能使這個流程徹底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