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終于漸入尾聲,大家昏昏沉沉依次入睡,慢慢都沒了聲音。
林雪君裹緊被子,美滋滋地回味牛肉干的味道,半夢半醒間腦袋里還在回想:
今天我還吃到了肉……
…
半夜,林雪君被隔壁窸窸窣窣的聲音吵醒,睜開眼發(fā)現(xiàn)衣秀玉悄悄爬出了被窩。
晚上的牧區(qū)特別冷,白天太陽再大,夜里也能凍掉耳朵。衣秀玉下地后穿上軍大衣,硬拽了半天也套不上羊皮大德勒(蒙古袍)了。脫掉軍大衣,先穿羊皮德勒后,發(fā)現(xiàn)軍大衣也套不上。最終只得二選一了更防風(fēng)的羊皮大德勒,把自己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
“你去哪里???”林雪君翻身趴在炕上,小聲問。
衣秀玉見她醒了,湊到炕邊,小聲答:“帶我放牧的二喜叔說馬吃夜草才肥,每天晚上馬倌都會起夜喂馬的。我要是每天晚上給小馬喂吃的,它就會跟我關(guān)系好,聽我的話,不會把我摔在地上了。我晚上吃飯的時候留了小半塊饃,帶去給它吃。”
林雪君揉了揉眼睛,借著稀疏的月光看到小姑娘系緊了帽子伸手去推門。
厚木門嘎吱一聲敞開,衣秀玉快速閃身鉆出屋,怕熱氣溜走,又快速關(guān)好門。
林雪君趴在被窩里,好半晌仍迷迷糊糊地對著玄關(guān)。
在木門打開的短暫瞬間,她好像透過那道縫隙,看到了一條鑲嵌在湛藍幕布上的閃耀星河。
第17章 先救牛,我沒事!
“快救救母牛吧,小牛犢沒有腿……”
接下來的幾天,林雪君每天跟著阿木古楞去放牧,每天都能拿到8個工分。
雪停的第3天,男知青們的蒙古包搭好了。
中間一個支架,擺好灶臺和煙囪,像拉帳篷一樣立穩(wěn)了。再拽開格子圍欄,釘釘錘錘。羊毛氈子、隔水層等等圍了一圈又一圈。
知青們今天都休息,幫著男同志們搬家。其實也沒多少東西,剛來時候發(fā)的每人十張的一等羊皮、六塊羊皮大氈、換下來的皮鞋和衣物,還有大隊長幫他們籌集到的兩車牛糞。
木轱轆的勒勒車,推上兩三次就搬完了。
男知青們從‘插隊’變成‘插包’,‘知青小院’也搖身一變成了‘女知青小院’。
女同志們在牧民阿媽的指揮下,幫男知青們整理蒙古包、燒水鋪床、拉桌子擺物件。
一位蒙古族大叔還給知青們送了個成吉思汗相,讓掛包里面,好看。
還有兩個不認(rèn)識的蒙古族阿媽,過來放下四個銀碗給他們用,又端了一大壺茶給他們喝,說著是搬遷茶。
大隊長扯了張哈達掛垂在包頂木圈上,并拎了一小桶煮熟的羊奶過來。
他用無名指從桶里沾上一點奶,向包頂木圈、氈包壁、椽子彈潑,又念叨幾句祝詞。
男知青們的氈包喬遷就算落成了。
大隊長和其他過來送禮物的鄉(xiāng)親們離開后,男同志們又折回知青小院,幫四個姑娘把大瓦房好好規(guī)整出四個人的區(qū)域——柜子、床鋪等全部分成四人區(qū)域,寬敞整潔了好多。
大家一直顧不上的小院,也終于抽出時間來打理一番了。
倉房和院子里所有東西都被翻出院子,哪些還能用的,都用雪擦洗了重新擺上它們的工作崗位,什么鍋碗瓢盆、蓋簾簸箕、腌菜缸搟面杖等雖然舊了,卻都是好東西。
一些不能用的,木質(zhì)就全劈成柴禾碼在窗戶下面,整整齊齊還防風(fēng)。鐵質(zhì)的就全送去大隊的老鐵匠那里,幫忙打成日常器具。
林雪君捏著一個瓢了的鐵鍬頭,請鐵匠幫她打四把小鐵刀。另外一個鐵制的帶孔的小物件,可以拴在投石繩上做兜石頭的托兜,重量大,能將石頭投得更遠,威力更強。同時如果近距離遇到野獸,甩起來還能當(dāng)小型流星錘用。狼等野獸最害怕鐵制品,雖然它的威力未必很強,但震懾作用一定比布置的‘托兜’厲害。
院子里8個人干得熱火朝天,噴出的一團團水蒸氣把松樹上掛的雪融化了,風(fēng)又將融化的雪水凍成冰,等大家忙活完,松樹枝條上也掛滿了冰凌冰晶,像被點綴過的鉆石掛燈。
小院整潔了,大家又收獲了一堆老器具,各個都像發(fā)財了一樣開心。
男知青王建國為了慶祝喬遷之喜和挖到‘寶藏’的意外之喜,決定把自己從家里背來的、如今已經(jīng)硬得像石頭、但仍被大家眼饞的4個面包,拿出來跟兄弟姐妹們分食了。
林雪君立即表示自己會拿出之前賺的5毛錢去大隊的小賣部買一小桶羊奶,加上大隊長送來的那一小桶,大家可以拿硬面包蘸熱羊奶吃到爽!
1到3月產(chǎn)冬羔的母羊陸續(xù)產(chǎn)奶,大隊食堂偶爾會從羊羔口里奪些羊奶,兌水給社員們做不收錢的早餐飲品。若還有多的,就在小賣部供社員們購買。
知青們像要過年一樣開心,直嚷嚷說除了肉之外,這絕對會是最美味的晚餐。
王建國回他們的男生氈包取面包,林雪君則牽著衣秀玉去小賣部買奶。
偶有山風(fēng)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