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她卻是知曉的,那個女子溫良賢淑,待人寬厚,即便先帝那般寵愛,也從未因此對她這個皇后有任何不敬之舉。
當年先帝在太后各種施壓下,仍堅持要廢了她這個皇后,另立董鄂氏為后,是董鄂氏以性命相要挾,才最終打消了先帝廢后的念頭,不管董鄂氏是因何做出此番舉動,這事太后都是念她人情的。
“皇額娘,祖訓……”康熙試圖再勸說道。
太后抬了抬手,打斷了他的話:“哀家知道祖訓,皇家子嗣昌盛,才象征著大清國祚綿長。”
大清是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人口這般龐大的漢人,本就是不占優勢,所以,才有這一所謂的祖訓。
“皇帝,這一點你做的已經很好了。”太后道,“也正是因此,哀家今日才有機會向你開這個口。”
后宮現下有十五位皇子,這數量已經是極好的了,所以,這延綿大清子嗣一事,少老五一個也礙不得什么。
康熙突然不知道要說什么好了,沉吟了好一會,才低聲開口道:“皇額娘,兒子知道您疼愛老五,但您可聽說過‘自古情深多不壽’這句話。”
不管是太宗,還是他皇阿瑪,若不是用情太深,最后又何故如此,他怕老五最終也……
太后聞言,有些詫異地抬頭看向康熙,但隨即似是想通了什么,默默嘆了口氣。
自古情深多不壽,看來在康熙看來,不管是太宗皇太極,還是先帝,兩人的不幸都源于情深二字,兩人若不是用情太深,自然不會在海蘭珠和董鄂妃離世后,便經不住悲痛而英年早逝。
但他卻未曾想過,海蘭珠和董鄂妃又是因何這么離世的呢,海蘭珠她不知曉具體的,但董鄂妃是如何煙消玉損的,她心里還是有些數的。
當年董鄂妃正是因為先帝的獨寵,讓她成為了整個后宮之敵,太后太后更是看她極不順眼,后來先帝又折騰廢后另立之事,可謂是將董鄂氏架在了火上烤,那些日子,董鄂氏在后宮之中可謂是如履薄冰。
最后,在經歷了喪子之痛、皇帝廢后、婆媳關系緊張等一系列風波之后,董鄂妃終究是耗盡了心神,沒支撐住,很快便離開了人世。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太皇太后的手筆。
而海蘭珠當時在后宮的處境,怕是也不遑多讓吧,皇太極當時的皇后是太后太后的親姑姑,姑侄兩人在后宮眼瞧著海蘭珠威脅了她們的地位,又怎么可能不反擊呢。
但這些話,太后都不能說,不論如何,太皇太后于她都有恩。
再者說,康熙的想法也不是輕易能改變的,而她今日的目的,也不是來改變康熙的想法,她是要為老五達成心愿。
老五的心思,這幾年太后也是有所察覺的,特別是安清生產那日,她眼瞧著老五那般慌亂的樣子,當年董鄂妃生產時,她在先帝身上也曾見到過。
但在太后看來,老五和先帝還是不同的,安清和董鄂妃也不一樣,而老五不想要后宅再進人,何嘗不是一種對兩人的保護呢。
之前劉佳氏和白佳氏不就是明晃晃的例子嘛,多虧了安清那丫頭機敏,這才沒讓兩人得手。
就像老五說的那般,沒有旁人不就好了,屆時自然不用再有這些顧慮。
太后沉默了一會,突然開口道:“皇帝,當年你體恤哀家膝下空虛,將老五送來了寧壽宮,哀家知道,你那時便放棄了他,是吧。”
康熙猛地抬頭,一臉詫異地看向太后,似是想看她這話是否是他想的那般。
太后笑了笑,繼續說道:“咱們滿洲沒有立太子的傳統,那些都是漢人的習俗,雖說這些年下來,太子表現的也確實很爭氣,但當年皇帝你立太子那會,想必也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吧。”
康熙怔了下,但太后這話他卻也反駁不了什么。
憑心而論,當年立太子,確實是實屬形勢所迫,當時正處于三藩之亂危機之際,吳三桂已席卷了半個大清,為了凝聚人心,爭取漢人群體的支持,康熙這才決定依照中原漢人的政治傳統,立胤礽這個嫡長子為太子。
雖說當時對太子能不能繼承大統尚不能定,但那會康熙可以確定的是,為了擺脫蒙古各部對清廷的轄制,定是不能再出一位和蒙古有關系的皇子繼承大統。
所以,當時他把老五送到寧壽宮時,也就直接斷掉了他未來的可能。
這些年,康熙隱約也能猜出些,太后是明白他意思的,但出于母子二人之間的默契,便都不曾說破,誰知太后今日卻此時給挑破了。
太后嘆了口氣,道:“皇帝,這些年,哀家雖從未說過什么,但哀家知道你的不得已,也明白江山社稷之重,你做的并沒有錯,但哀家對老五這孩子還是心里有愧,要不是因為我這個老婆子,他也不會……”
康熙忙出聲打斷了太后的話,“皇額娘,您千萬不要這么想,老五能在你膝下長大,是他的幸運,您放心,兒子日后也定不會虧待于他。”
太后輕點了點頭,“皇帝哀家自是信得過的,也從未擔心過此事,所以,皇帝啊,既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