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里母擔憂,她這是還沒孩子,等有了就知道了。
安清卻不這么認為,她雖然沒有過孩子,但對自己是什么德行還是很了解的,“額娘,您且瞧著吧,等日后我把這孩子生下來了,我就丟給您和皇瑪嬤幫我帶,我自己個樂得輕松。”
宜妃自是不信的,“那我可得好好瞧著,就看你到時候舍不舍得?!?
安清也沒再辯駁,只挑了挑眉,表示那就日后再瞧唄。
然而,此時宜妃怎么也沒想到,多年后,眾皇子都出宮分府了,她和太后看著這隔三差五就被安清丟進宮里來的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不是,他們這孩子到底是給誰生的啊。
第81章 五福晉81
安清的農事學堂的第一堂課正式開始了,這日一大早,一群人便來到了她皇莊試驗田所在的地頭。
這皇莊到安清手里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了,也早已被她拾掇出來了,現下各試驗田劃分明確,管理上也是有條不紊。
這會卯時剛過,也就是早上五點鐘的樣子,但因著夏季天亮的比較早,安清便決定把時間定的早一些,一是農時不等人,二嘛,主要也早點出來干農活比較涼快。
不過,她一開始也做好了準備,本來以為時間太早了,或多或少會出現有人遲到的情況,但哪里想她過來時,竟全員一個不差地都到了。
包括年僅六歲的十五阿哥,都規規矩矩地站在了地頭。
額……她好像有點低估古人早起的能力了,但轉念一想又明白了,對啊,這里的面人無非就是兩種,上朝的和讀書的,好像不管哪一種,對他們來說早起這件事都是必須的。
好吧,安清終于明白昨晚她向胤祺表示自己這個顧慮時,他為什么會是那種眼神了,確實是她多慮了。
對于今日過來的這些人,她之前也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大約分為三個群體,一是農政司和戶部的官員一派,這邊年齡不一,差不多是此次農事培訓的主要對象,無疑,他們日后會是第一批被康熙分派去各地推廣農事的專業人員。
第二種則是以張廷玉為首的朝廷大員家送來的官二代,這些官員大多是滿洲的勛貴之家,安清對朝堂上的官員本就不太了解,除了張廷玉的爹張英外,也就是上次南巡處理鬼麥事件中的戶部尚書馬齊了,據說他也把次子富察·富慶送了過來。
說來也是好笑,安清竟然最近才知道那戶部尚書馬齊,并不是姓馬,而是姓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歷史上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就是他親侄女。
而最后一種就是皇子一派了,這沒什么好介紹的,她就權當是給康熙帶孩子了唄。
安清站在前面,看著下首烏泱泱的幾十號人,她也懶得去一一去區分了,她又不是查戶口的,管他們什么派呢,也不太管他們來到這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反正只要來到她這地里,就都得給她干活——翻地。
“五福晉,能請問您這會翻地是要種什么嗎?”一農政司的官員疑惑道。
安清也沒瞞著,把自己準備在這麥地里再種一季夏玉米的事都說了,那些農政司的官員聽完這話,果然如她所料,均是一副很是驚訝的表情。
她笑了笑,道:“大家不要拘束,有什么問題盡管說便是,權當是互相交流了?!?
眾官員面面相覷一會后,一個瞧著有五十來歲的官員走上前了一步,拱手說道:“五福晉,你這地可是優等地啊,若是種了玉米,待秋季時便是不能再種小麥了吧?!?
其實他還想說,此時這地剛種了一季小麥,這么連茬種玉米,屆時怕是玉米的收成也不會好。
而且,在大清境內,玉米總歸不算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百姓們哪里會用這優等地種玉米啊,到時候還會累的小麥減產。
所以,她在試驗田種這玉米,對于推廣到民間不具備參考意義,這般折騰又是為何呢。
誰知安清卻搖了搖頭,道:“這塊地我秋季還是要種小麥的,不耽誤?!?
其他人聽完可能還會不明白,但現場對農事稍微了解些的人,立馬明白了安清的用意,她這是嘗試讓耕地一年兩熟啊。
眾人臉上不由閃過一抹震驚之色。
安清自是知道他們的顧慮,現下大清還是比較傳統的農業結構,水稻和小麥是糧食的主要來源,大概占據了整個農業生產的百分之七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呢,則是棉花和其他雜糧構成。
此時的玉米雖然已經傳了進來,但在大清還未得到全面普及,歷史上也大概是在乾隆朝中后期時,玉米才得到普遍推廣的。
但問題是,現下的傳統農業結構明顯已經開始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速度了,那必須要發生改變才行,這也是安清南巡時一直在考慮的一點。
像培育小麥和水稻的優良高產品種這事,安清也一直都在做,就像目前皇莊上她便專門辟出了一些培育良種的試驗田,但她深知在科研這一塊,想取得成績并不是一日兩日之功。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