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ot;了一聲,“這節氣的農諺真多啊。”
前些日子芒種有,再前些小滿、立夏、谷雨清明等等都有,也不知是什么發明的這些。
安清笑了笑,可不是多嘛。
二十四節氣,可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天象、氣象、物象,以及農事活動現象等進行分析探索和分析總結的結果,為廣大農民把握農時進行各項農事活動,有非常廣泛的指導作用。
而節氣農諺,則是各個節氣中關于農業生產的諺語,比如最常聽說的“春打六九頭,遍地走耕牛”,就是立春時節最流行的農諺,意思是春天來了,應該忙于農事和活計了。
安清突然來了興致,對著身邊的眾人道:“正好今個是夏至,咱們應個景,來,大家伙都說說自己個知道的夏至節氣農諺吧,說得好的,有彩頭。”
眾人一聽有彩頭,紛紛興奮了起來,但過了半晌后,又不禁都面面相覷了起來。
二十四節氣他們倒是不陌生,但農諺屬實有些超出他們常識范疇了。
這宮里的普通宮女基本都是出身八旗包衣世家,家里世代也沒什么人從事農耕,自然是不曉得這些所謂的農諺。
至于太監嘛,他們之中大多家里都是貧苦的農民,但因基本都是小小年紀就入了宮,對這些自也是不清楚的。
安清想清楚其中關卡后,也不再為難他們,剛想找個由頭岔過去,誰知小喜子身后的幾個太監里,突然有個不起眼的小太監舉起了手。
“回福晉,奴才倒是知道一個。”
安清“哦”了一聲,示意他說出來。
其他人也都扭頭看了過來,一時之間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小太監身上那個。
那小太監撓了撓頭,說道:“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說罷,他又補充了一句,“這是奴才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說的,時間太久了,也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對倒是對,只是……
“你叫來福對吧,你老家是哪里的?”安清問。
來福一聽福晉竟然記得他的名字,忙激動地猛點頭,“回福晉,奴才就是來福,奴才老家是盛京的。”
安清點了點頭,那就沒錯了,這句農諺確實是東北農民種地經驗的總結。
由于地理維度的不同,各個地區的氣溫變化也會有先后之別,就比如在南方,立夏可能代表著夏天的確立,高溫天氣的到來,但在東北,立夏可能僅僅代表著春天的開始。
所以,這句農諺也只在適用偏北的地區。
但這確實也是關于夏至的農諺,于是安清讓紫蘇拿了一個五兩的銀錠子做了彩頭給了來福。
其他人均一臉艷羨地看著來福,但卻也無計可施,誰讓他們真的一句都不知道呢。
“哎呀,我也想起來一個!”翠柳突然一驚一乍道。
就站在她旁邊的春曉被直接嚇了一跳,“你知道直說便是,做什么一驚一乍的,嚇死個人了。”
翠柳卻沒搭理她的控訴,而是雙眼放光地看著安清:“我記得主子之前還說過另一個關于夏至的農諺,算不算?”
安清“哦”了一聲,突然來了些興趣,“你能說出來就算。”
翠柳一聽這話頓時樂了,洋洋自得道:“夏至滿塘谷滿倉,意思是如果夏至這天有充分的降雨量,那么耕種的農作物就會有一個豐收的好兆頭。”
說罷,她一臉求表揚地看向安清:“主子,我說的對不對。”
安清笑了笑,這丫頭記性倒是好啊,她都不記得自己什么時候說過的。
“不錯不錯,“她笑著拍了拍翠柳的肩膀,故意逗她道:“那就賞……讓麥冬給你煮綠豆粥喝吧。”
有的吃翠柳本來還開心著呢,但一聽讓麥冬煮,而不是春曉煮,臉立馬就垮了下來,哀嚎道:“主子,這哪里是什么獎勵嘛,明明是懲罰才對!”
春曉煮的綠豆粥那是美食,甜甜糯糯、香香軟軟的,米香混著綠豆的清香,里面還會放桂花提味,簡直不要太美味。
但麥冬就不一樣了,她煮的綠豆粥那可是藥膳啊,每次都要加一些亂七八糟東西,比如蓮子、金銀花什么的苦東西,而且麥冬的廚藝也一般,煮的粥也只能勉強能入口,總而言之,更像是在喝藥一般。
安清卻很不贊同,簡直狡辯道:“誰說這不是獎勵了,養生版的綠豆粥可是個好東西,夏至了,要注重食補,像蓮子、金銀花和綠豆這些,可都是夏季的好東西,要多吃才好。”
說罷,她還朝著一旁的麥冬挑了下眉:“我說的對吧,麥冬。”
麥冬頗為贊賞地看了安清一眼,“主子說的對,夏至養生注重養心,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
“這話您倒是記住了,那麥冬還說過,夏季人的腸胃較弱,讓您少吃冷食和冰鎮食物呢,怎么這些就沒見您聽啊。”翠柳撇了撇嘴,忍不住嘀咕道,“就昨個,您還偷偷多吃了一碗冰碗呢。”
麥冬聞言立馬扭頭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