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得,就是老秦王駕崩時,千里之外犯渭水水患,因官員無暇奔波,均不見蹤跡,來咸陽祭拜,導致渭水河畔餓殍無數,萬人喪命!
蔡蘭卷起秦岐玉的雪綢放在寬袖中,又命內侍拿好他左右兩側的文章,方道:“今日考校到此結束,諸王孫名次,待我進宮稟告王上而后定奪!”
所有公子、公主起身道:“送蔡老——”
蔡蘭走到秦岐玉身邊,深深看了他一眼,帶著內侍和在屋中奮筆疾書,記個不停地長史入宮求見老秦王。
樹立在王宮內的銅人,肅殺的注視著蔡蘭來到老秦王的東殿。
老秦王接過蔡蘭遞來的雪綢,細細觀之,又將太子給叫了過來。
他沒有半點被訓斥說自己死后,該法令會導致災民死去的不快,反而哈哈大笑,指著雪綢道:“這小子竟然是站在儲君的立場上看待問題。”
“他將這篇文章寫出來,是要讓我看到,他若為儲君,公允公正,一切為國為民。”
大笑后,他讓蔡蘭將雪綢遞給安定君,他道:“秦阿,你且看看你的兒子玉,你乃我秦國儲君,行事應如他般公允,便是我錯了,也該指出來,要讓你某個兒子為質,你更不該來找我求情。”
安定君慚愧不已,他心胸跟他的身材一樣寬廣,根本沒有老秦王夸贊秦岐玉,貶低他的不喜,反思道:“是兒不是,兒已下令,選誰去鄭國為質,后院諸人不得多言。”
老秦王滿意頷首,他對秦岐玉的期待又被拉高了,還不夠,還不夠,讓他看看,秦岐玉還有什么本事。
他道:“紙上談兵終覺淺,明日考校我親自出題!”
第三日考實,誰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個考法,第二日考文,他們還能在官師填鴨式輔導下,猜測一二考題,做做準備,第三日只能各憑本事了。
蔡蘭站在主案幾前,環顧一圈或摩拳擦掌的年長公子,或滿不在乎的年輕公子,或貪玩好動的年幼公子,以及讓老秦王另眼相看的公主們,朗聲道:“最后一場考校開始——”
內侍揚聲,“最后一場考校開始——”
余音回蕩,蔡蘭道:“諸位王孫,今日考校共十題,每回答出一題者可回答下一題,否則作罷,答滿十題者記魁首,諸位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