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
見狀,就連好脾氣的郭子儀都忍不住對李隆基怒目而視,上前一步痛心道:“圣人,您為何如此?!”
“安史之亂尚未發生。”李隆基不慌不忙,面色自得:“無需太宗助力,朕自己就能阻止安史之亂!朕會讓你們看到朕的實力。”
“這是賭氣的時候嗎?圣人,您合時才能……”李光弼氣得甩袖,看著面前一臉傲慢的李隆基,他又說不下去了,最后只能一聲接著一聲嘆氣,仿佛瞬間老了幾歲。
“圣人您……您!唉!”郭子儀深深望著李隆基,頓了頓,又是一聲長嘆。他強忍著淚,轉頭望向李光弼,疲憊安慰道:“事已至此,薊郡公,咱們還是研究下子美的詩吧。河西那邊還得靠你領軍,你要振作起來!”
眾臣搖頭嘆氣,也不待李隆基發話,自顧自地聚成一團,第一次集體孤立了他們的圣人。這次就連李亨都成功加入了聊天隊伍,他在路過父皇時,響亮得地“嘖”了一聲,假裝自言自語:“皇帝和皇帝,區別還挺大。”
“小兔崽子,你!”
李隆基暴怒,正欲上前把李亨揪回,但石潭驟然響起聲音——這一次,所有人反應極快,前撲后擁地將石潭圍了個結結實實,默契地把李隆基擠到了最外側,不讓他靠近。
月兮的聲音很快再次響起——
【杜甫的“三吏”“三別”完整而集中地描繪了“安史之亂”時期普通百姓生活的苦難,深刻描寫了民生疾苦,展現了田園荒蕪、夫妻分別,青壯年乃至老人被征丁,戰死沙場的情景,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三吏”“三別”或許可以被稱為杜甫最著名的紀實組詩,但絕不是他內涵最凄慘悲哀的詩篇。就像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絕不僅限于戰時的刀槍劍戟、橫征暴斂。】
【而其中最為慘痛的,莫過于天災人禍下的饑荒問題——自古以來,教化百姓莫不以倫理為重。但在饑荒的巨大生存壓力下,災民被逼棄子逐妻、父子相賣。若是不幸遇到軍閥割據、賦斂加重,連“雇妻鬻子”都不能渡過難關時,百姓就會徹底淪落到“互相啖食”的悲慘境地。】
【公元760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而大唐又不幸連遇天災。據史書記載,當年自四月雨至閏月末,大霧不止。米價翔貴,人相食,餓死者委骸于路。】
【761年,秋,江、淮大饑,人相食。三吳大旱,饑甚,人相食。同一年,梓州刺史段子璋自稱梁王,進陷劍州,后成都牙將花敬定出兵平定,花恃功大掠,將士肆其剽劫。婦女有金銀臂釧,兵士皆斷其腕而取之,亂殺數千人,光遠不能禁。】
【762年,三吳饑,人相食,淮河之境,胳□□成岳。同年,旱饑引起大疫,死者十七八。同年,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唐,為部下李忠厚所殺,李又縱兵殘殺無辜,民不聊生……】
【猶記得安史之亂前,天下太平,生活富裕,米價每石不到兩百錢,人行萬里不用帶武器。杜甫在《憶昔》一詩中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今昔對比,慘不忍睹。】
【經歷了761-762這段天災人禍的黑暗歲月,目睹了人相為食、軍閥傾軋的悲慘景象,詩圣杜甫由此寫下《三絕句》。接下來,月兮就將圍繞這首組詩,為大家講解安史之亂后期,這段人吃人的黑暗歲月。】
石潭邊的眾人頭暈目眩,他們的靈魂仿佛順著月兮的聲音脫離了軀體,飄蕩在荒無人煙的田野上,環顧著千瘡百孔的土地——
龜裂的大地上隨處可見森森白骨,道旁的樹木也已傾倒在地。樹皮、葉子……但凡能飽腹的部分早就被饑餓的百姓扒得一干二凈。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蒼天吶!為何要讓我大唐百姓遭此一劫?”石潭邊,將軍們老淚縱橫。
【您收到一條好友申請】
石潭突然的變動驚醒眾人,李隆基面色大變,撞開人群沖到了最前。在看清文字的剎那,他目眥欲裂、如遭雷擊。
李隆基口中喃喃著“不”字,眼神散亂、狀若瘋癲。就在高、封二人試圖伸手拉他的瞬間,李隆基突然一聲咆哮,不要命地撲向石潭——
然后被重重撞飛。
李亨雙眼赤紅、嘴角高咧。他站在李隆基原本的位子上,如殺紅眼的野獸,自顧自地狂亂嘶吼——“同意!同意!”
“不!”在李隆基絕望的叫喊中,水幕上的文字發生了變化:
【您已通過游客0638的好友申請,現在開始聊天吧~】
下一秒,李世民的面容緩緩浮現……
第20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您、您真的是太宗嗎?”
郭子儀跪在石潭邊,不可置信地望著水面上緩緩浮現的男人面孔。他透過水幕端詳著對方,眼底卻不由漫起濕意。
男人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