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
【758年,在鄴城內被圍攻的安慶緒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允諾以皇位相讓。史思明趁機再反大唐、在魏州自立為王。魏州與鄴城相距不遠,都在河北,但史思明并沒有急著出兵,盡管他想要大燕的皇位,但老奸巨猾的他在等一個更合適的時機?!?
【很快,這個時機就到來了?!?
【安慶緒守城不出,拼死頑抗。而唐軍中亦是矛盾諸多,士氣低迷?;蛟S是對九位節度使齊聚一地感到不安,肅宗皇帝派遣閹宦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令他監軍。在魚朝恩的干擾下,各路官軍不僅無統一指揮,行動還要處處受掣。李光弼被迫錯失進攻史思明的好時機,而圍攻安慶緒的二十萬大軍也是久攻不下,最后士乏卒疲?!?
【見狀,史思明果斷出兵。他先是派遣精銳騎兵日夜襲擾,隨后又派出死士搶奪糧餉,一番侵襲,令唐軍人心渙散、疲憊不堪。759年的3月,史思明與唐軍會戰。前方,李光弼、魯炅等人與史思明正面交戰,雙方激烈廝殺;后方,郭子儀排兵布陣、以期進攻。】
【可惜,時乖運拙,郭子儀還未來得及布陣完全,突然天色驟變、妖風突起。一時間,吹沙走石交橫飛,兩軍皆驚,各自潰逃。這一戰后,唐軍元氣大傷,各節度使相繼領兵回屬地,而郭子儀也只能退守河陽?!?
聽到這里,眾人嘩然。
而其中聲音最大的要數兩撥人:武將和太史局。
武將們最關注的莫過于戰術,他們圍著被天幕提到名字的李光弼和郭子儀議論紛紛,怎么進攻鄴城、如何防備敵襲,會戰如何布陣……武將們爭執不休,恨不得當場拿來沙盤,各自演兵備戰。
而這邊的太史令也被文臣們團團圍住。
太史局素來負責天文氣象、歷法推演之事。文臣們一會兒責備太史令挑選的動兵時日不對,一會兒又覺得是他們占卜氣象的功力不足。氣得太史令面紅耳赤,恨不得當場拿來測盤一證清白……
臣子們故意圍著郭子儀、李光弼、太史令三人爭論不休,但眾人心里一清二楚:鄴城之敗,說到底壞在擅權的宦官魚朝恩,壞在多疑的肅宗李亨……但,有誰敢說呢?
誰敢當著高力士的面痛罵宦官?
誰敢轉身指著太子的鼻子質問他為何偏信奸佞?
誰敢?誰敢?!
——玄宗敢!
李隆基豁然起身,亭內外幾乎同時一靜。
李隆基盯著李亨,一字一頓:“告訴朕,你是怎么想的?”
李亨嘴唇動了動,他惶然地盯著地面,搖了搖頭。半晌,他似乎下定了決心,猛地抬頭,迎著李隆基既驚又怒的眼神,高聲道:“二兄!”
這一聲,震驚四座。盡管李亨與李隆基目光相對,但所有人都知道那聲“二兄”并不是在喊李隆基。眾臣一時間戰戰兢兢,目光卻不由瞥向那站在角落里的、真正的“二兄”——
高力士。
“二……兄?”
李隆基困惑地重復。
他的眉頭先是緩緩蹙起,直到順著李亨的視線望見高力士那身紅色長袍,他的瞳孔像是被那身紅衣點燃,頓時亮起熊熊怒火——
“荒唐!荒唐!”
李隆基憤怒咆哮,猛地抬手給了李亨一巴掌。他如被激怒的野獸般扶著桌子不停粗喘,頸側的青筋如虬蛇般炸開游走。
李隆基扶著桌子深深吸氣,試圖平靜下來。幾秒后,他光速放棄壓抑,任由怒火吞噬自己——他猛地掐住木桌邊緣,用力一掀。
茶盞碗碟飛了出去,噼里啪啦地碎了一地,好些個果子糕點砸在了高力士身上,糊了他滿頭滿腦、狼狽萬分。
高力士又悔又急,心里暗恨太子竟扯自己下水。但面對盛怒的李隆基,高力士“砰”得一聲下跪,面若金紙,渾身顫抖:“圣人!老奴、老奴對您、對大唐,都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啊!”
簡單的掀桌舉動就耗盡了李隆基的全部力氣,年邁的他不得不踉蹌后退,跌坐回椅子,被迫平靜。他審視著跪在遠處的高力士,胸中怒氣盈脹:
高力士素來為自己寵信,偶也參與裁決政事。王公貴族、皇親國戚平日里自然對他另眼相看、多有奉承,諸王公主稱他為阿翁,駙馬大臣稱他為爺——這些李隆基都知道,但當時聽完,他不過一笑了之,從未放在心上……他以為高力士跟在自己身邊時日已久,想必知道進退,可現在看來,這閹貨知道個屁!
還有李亨……這個丟人現眼的玩意!
皇子、堂堂大唐太子,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居然會沒臉沒皮地沖高力士這個沒根的閹貨喊“二兄”?!他喊這一聲“二兄”,將廢太子李瑛置于何地?將自己這個父皇又置于何地?
李隆基越想越氣,面色猙獰似欲擇人而噬。
而李亨面色木然,他盯著跪在遠處顫抖不停的高力士,又望了一眼亭外的文武眾臣,突兀地冷笑一聲,竟然開始直接點名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