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
下人們哪敢聽這些貴人們的辛秘,如今能退到遠處自然是求之不得,幾秒內,亭子里就只剩下了李隆基、楊貴妃、杜甫、高力士還有那地上被捆得結結實實的安祿山。
李林甫和楊國忠來得很快。
楊國忠一路小跑,遠遠看這亭中氣氛不對,二話不說直接下跪。精明若李林甫自然也沒錯過眾人噤若寒蟬的表情,只是他年近古稀,一把老骨頭脆得要命,下跪速度自然不如楊國忠。
看著李林甫顫顫巍巍地艱難屈膝,李隆基終究于心不忍,揮了揮手:“給李相公……還有京兆尹賜座。”
“圣人,我……”杜甫猶豫再三,向前試探邁步。
“你留下。”李隆基看穿了杜甫的想法,卻不肯放人:“高力士,給杜子美一并賜座。”
杜甫只好依言坐下。
【傳統史家一般將安史之亂的成因歸于玄宗沉溺聲色,不理政事,把國家大政委諸宰相李林甫與楊國忠所致。今天是紀實詩專題,紀實詩最重要特征就是以時事入詩,那我們就結和杜甫的經歷和詩作來談談這幾位干的好事。】
【先從“肉腰刀”李林甫開始。】
眾人紛紛望向杜甫,其中尤以李林甫的目光最為陰狠深沉。杜甫心里暗嘆一聲,卻挺直了脊背沒有說話。
【所謂“肉腰刀”,意思就是善用陰謀來陷害他人。李林甫擔任宰相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想方設法除卻一切玄宗寵信或才能在他之上的官員,因此當時官員暗地都用“肉腰刀”和“口蜜腹劍”來形容李林甫。】
【李林甫任相后,隨即開始培植黨羽。他認為陳|希烈容易控制,便將他引薦為宰相,雖然同為宰相,兩人待遇卻截然不同。李林甫在家中處理政務,官員們就在他府前排隊等候召見。而陳|希烈雖坐鎮政事堂,每日所做之事,不過是在李林甫看完的公文后署名而已。】
“朕竟不知李相公排場如此之大。”
陳|希烈為相之事不過已有四五年,可這些荒唐事李隆基竟然從未耳聞!官員排隊等候召見,李林甫這是在效仿太宗“秦王開府”之事嗎?!
圣人出言訓斥,老辣的李林甫卻面無懼色。他豁然起身,拍著桌子義憤填膺:“圣人,這是污蔑、污蔑啊!此女子妖言惑眾,圣人萬勿聽信!”
他話一出口,除了楊國忠,在場所有人臉色都有了一絲微妙變化。李林甫看在眼底卻不明緣由,他思前想后,突然猛地一厥跌回座椅,擺出一副氣息奄奄,即將暈倒的虛弱模樣。
李林甫喊冤的同時,楊國忠也是坐立難安。
他與李林甫關系并不好,若在平時,楊國忠此刻定然幸災樂禍,但今天這事實在蹊蹺,尤其是那句“國家大政委諸宰相李林甫與楊國忠”,令楊國忠有些擔心李林甫之后就輪到自己……一時之間,楊國忠竟然拿不定主意,他不由地望向楊貴妃。
楊玉環瞥了李隆基一眼,對他幾不可查地搖了搖頭,楊國忠了然地選擇了沉默。
果不其然,見李林甫“暈”了過去,李隆基一反常態地沒有上前關心,眉宇間反而多了一絲不耐煩。
【很有意思的是,在陳|希烈之前,任職左相的是李適之。而李適之的罷相經歷也與李林甫脫不開干系。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其中有一句“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說的就是李適之。】
【詩歌前兩句夸贊李適之酒量之大的同時也點破了他為官時的生活奢靡,光酒錢都要日費過萬,而最后一句“銜杯樂圣稱避賢”就更有意思,此句化用自李適之的《罷相作》,其中一句“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意味深長。】
【李適之其人性格粗疏,為相時常中李林甫的圈套。就“華山采礦”一事,李林甫私下對李適之提起華山金礦,誘其上奏。等到玄宗詢問他意見時,李林甫又假裝替皇帝考慮,以華山為王氣所在,不宜開采。此事之后,李適之逐漸被玄宗疏遠。】
【不久之后,與李適之交好的同僚都遭到李林甫的中傷構陷,惶恐之下,他主動上奏請求罷相。改任閑職的李適之自認為不再擋著李林甫的權利之路,于是在席間賦下“避賢”一詩,殊不知李林甫為人狠辣,從一開始就準備斬草除根。】
【同年七月,李林甫再度設計構陷,致使李適之被貶為宜春太守。次年,御史羅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先是將李適之交好的同僚一一害死于貶所,隨后又前往他所在的宜春郡。為了避免折磨,李適之最后服毒自盡。一代宰相服毒自盡,此事聽來驚心動魄,實際上卻不過是李林甫陷害忠良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李林甫陷害名將王忠嗣、殺害揭發他陰謀的趙奉章,同時重用酷吏佞臣楊慎矜、王洪、吉溫等人廣織羅網,朝野賢良自危,李氏一黨獨大。】
辛秘被揭穿,裝暈的李林甫心頭悚然,眼底終于染上驚恐之色。迎著李隆基冰冷的視線,李林甫“悠然轉醒”,隨即以一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