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彰斟酌一陣,也覺得很是不錯,終于點頭。
就它了!
將成語敲定下來以后,孟彰歡喜一陣,又將目光停在那攤開的書頁上。
不過,直接將成語來源《韓非子內儲說上》的這一段給摘出來,是不是也太簡單晦澀了?這跟歷史故事有什么區別嗎?
孟彰自問一回,也很快有了答案。
于是淡白紙頁上那原本極其簡練的文字下面,又出現了一篇大白話。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
孟彰很快看完這一篇大白話的《濫竽充數》,先是點了點頭,隨后又有些遲疑。
是不是太過單調了點?
雖然這世道里的書典大抵都是這般模樣,即便偶爾有幾張插畫也都是另成一頁,不會直接插入在文字里,但孟彰總還覺得有些遺憾
他想了想,笑了起來。
反正都將成語故事給拿出來了,就不妨也變一變。反正,又不是做不到
孟彰一面說話,一面抬起手,緩慢抹過書頁。
于是,在原本淡白的、只有文字的紙張底面處,又漸漸浮出幾個只用簡潔流暢線條勾勒出人物形體與物品的畫像。
那畫像用墨淺淡,襯著淡白的紙張、墨黑的筆跡,絲毫不會喧賓奪主,反而相得益彰。
看著底圖里的人和竽,孟彰再一次笑著點頭。
這不就好了?
他翻過書頁,看著下一張沒有一點墨痕的淡白紙頁。
有了《濫竽充數》在前面定調,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很多。
《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一個又一個簡潔卻不簡單的成語故事在書頁上出現,到得孟彰終于興盡,暫時停下來時候,他手里原本只是薄薄的一部書冊,儼然已有兩寸厚。
然而,就這還是孟彰仔細挑揀之后的結果。
孟彰將書冊拿在近前,仔細去衡量書頁的厚度,心里既是驕傲,也是慨嘆。
上下五千年的華夏啊他搖頭,若不是我近日修行頗有些進益,怕是都未必能夠這么順利地將它們從記憶里整理出來。
孟彰將書冊放下,重新拿在手里,翻開書頁去看前頭的目錄。
這一部書冊很厚,其中收錄的成語故事也多,如果真要孟彰自己再回頭去整理目錄頁的話,倒不是不行,就是太繁瑣了些。
慶幸的是
這是在我的夢里。孟彰道,看著快速出現在目錄頁上的文字,很滿意地點頭。
越過目錄頁再往前,那扉頁上的位置還是一片空白,等待著孟彰定稿。
孟彰思量一陣,決定不再去弄什么眼花繚亂的東西。
于是那扉頁的中央處,便直接出現了六個墨黑中正的大字。
華夏成語故事。
而在那六個墨黑中正大字的下方,又有一行小字。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將唐朝經學家《春秋左傳正義》里的這一句華夏注解并他的名字留在扉頁上后,孟彰才真正將這一部書冊合上。
也就是在那一頃刻間,書脊上又出現了一行小字。
華夏書社編著。
這方天地的大晉朝里,也有許多流傳于各部典籍里的精煉典故,但似孟彰手中這本《華夏成語故事》一樣明確收錄記載的,卻是沒有的。
也所以,這一部《華夏成語故事》雖看著簡單,但在這方天地里,卻是當之無愧開天辟地一樣的巨著。
一旦這部《華夏成語故事》流傳出去,其所造成的影響簡直不可估量。
不必孟彰自己去想象,那自天地各處匯聚而來、直接浸入他手中這部《華夏成語故事》的厚重文運,就已經將遮擋未來的幕布一角掀起,讓孟彰去窺見其中的璀璨與煊赫。
我知道孟彰低低道。
對這方天地,也對他自己。
這畢竟是能流傳后世數千年而不衰的經典,是融入了所有華夏血脈中的烙印
我知道只要我在上面留下一點屬于我的私人痕跡,哪怕只有一點,我早前所面臨的壓力就會在頃刻之間消散殆盡。
由這部書冊匯聚而來的名望與文運,會因為那些痕跡分潤他一部分,而且顯然會比他現在分到的這些名望與文運多得多。
到時候,這方天地里只要有一點修為在身的人,不,是只要有一點眼力見的人,都會在那股厚重的名望與文運面前退讓。
他可以證明洛陽太學以及陰世皇庭中樞對他的青眼與看重值得,證明他可以與瑯琊王氏、陳留謝氏的英杰比肩
握有那股名望與文運,他不再是旁人手里可有可無的棋子,他可以更加自由、更加輕松。
但它身上不該有屬于我的痕跡,真正因為它的出現而屬于我的名望與文運,就只有現在分落到我身上的這些。
孟彰的聲音平淡,也始終平穩。
這一刻,他瘦小的、始終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