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整個北疆大營的最高統帥。
將軍及其手下親兵投敵,給整個北疆帶來致命打擊,當時就有許多士兵生了退卻之意。
而就在北門關即將失守之時,反是被許多人所提防不屑的司禮監監軍,帶人站了出來,親涉險地,拿了敵方將領的項上人頭。
后又有數位無名小卒站出。
他們本是在兵營中最不顯眼的存在,甚至還有專管飼馬伙頭的小卒。
可當他們沖入沙場,眾人才發現,就是這些不聲不響的小人物,有著面對敵人時最無畏的勇氣,在這等勇氣的映襯下,他們高超的身手和絕世的武功,反不那么重要了。
北門關一戰,司禮監監軍率人鏖戰十日,以近九成的傷亡,終得以將北狄趕出關內,城中無數尸骨,也彰顯著戰爭的慘烈。
消息傳回京城,引得滿朝嘩然。
但比起追究罪魁禍首,眼下更重要的,當屬北疆的防守問題。
畢竟之前那場戰役后,北門關內的士兵只剩下寥寥數千人,但凡北狄再有進攻,這些人實難抵擋,北疆失守,幾成定局。
朝堂上爭吵兩日,卻也吵不出一個統一的意見來,最后反逼得太子自請親征。
雖然近幾年來,朝臣對太子不娶不納,亦沒有子嗣的行為多有不滿,更是多番懷疑,太子殿下莫不是身有隱疾。
但不滿歸不滿,太子除了這一丁點兒l的小問題,其余各項,皆挑不出半分差錯。
既然如此,他們又豈能坐視太子涉險?
何況北疆戰報上不是說了,此次能退敵,多虧了司禮監的監軍,若非他們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只怕結果截然不同。
而只是兩個司禮監的提督太監就有如此本事,那換做掌印大人……
眾人點到為止。
朝上的事情可以慢慢討論,北疆急況確是刻不容緩,皇帝雖然沒有明確指明誰去支援,但下朝后,望向時序的目光卻變了。
不知出于什么考量,三日后,時序自請前往北疆,領了虎符,成為大周建朝以來的第一個執掌兵權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