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訓
要說到兗州府就不得不提到兗州溫家,溫家算是兗州首富,以海運發家,如今家主溫正卿則是溫家第三代傳人。
這溫正卿早年娶過一李姓女子為妻,這位李姓女子出身鄉野,但模樣卻是拔尖,見過的人無不驚艷其美貌。
當初溫正卿上京考學時路遇匪賊,丟了盤纏還身受重傷,得此農家女救他一命,之后被家人尋回后對此女子念念不忘,請了聘禮將人娶回家中。
可惜這女子身子骨弱,嫁到溫家沒幾年便故去,獨留下一女,名曰溫情染。
溫情染自小便被送到溫家鄉下的老宅子里由下人教養,連自己父親都沒見過幾次面。倒不是溫正卿對她不喜,而是溫家自祖上傳下來的祖訓:凡溫家陰時誕下的女嬰,都要送回祖宅,且需養到十四歲才可歸家,且不可探望。
而溫情染卻是這么多年來溫家唯一在陰時出生的女兒,依照祖訓她確要到祖宅住到十四歲。溫正卿雖對此頗有異議,但溫老太爺卻十分堅持,溫正卿為人孝順自是不敢違抗,也只好將女兒養在鄉下。
溫家鄉下的老宅子是在溫家發家之后請了高僧特別選的地段重建的,當時也在鄉里引起過不少人注意。
原因無他,只因這高僧的選址頗為怪異。地方選在個山洼里,雖是有山有水景致極佳,但出行也極為不便,且離鄉鎮路途遙遠,幾乎算得上是與世隔絕。
且還特意定下幾條規矩:一是老宅里的仆人皆選不聽不言不識字的聾啞之人,其余外人不可踏足此地;二是宅子里不可存有關于世俗法理的書籍。三則是溫家陰時生下的女兒皆要送到宅子里養到十六歲,并每日喂食一味湯藥直至歸家。剩下一條最為奇怪,便是要求宅中為其所請的夫子必須為林姓男子。
高僧稱如此持續三代以上,溫家必可貴比五侯。
這位高僧在當時頗富盛名,且因當初溫家家主對他有恩,才特為溫家舍卻壽命算了此事。那位高僧在算完這卦后沒多久便圓寂歸去。對此溫家家主更為重視,將其寫入祖訓,要求溫家后代子女皆須依此祖訓行事。
溫正卿第二年便依老太爺所言娶了兗州知府的二女兒,而溫老太爺也在當年病逝,此后溫正卿接管家族事務逐漸變得忙碌,再加上祖訓有云在此十四年間,家主不可回祖宅探望養在此處的女兒,便也無暇在顧及養在鄉下的女兒,唯獨讓底下的老仆代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