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
太昌帝嘆了聲:“你阿娘,讓你仍然可以做你自己。”
李楹在崔珣墓碑前魂魄消散那一日,大周四萬座佛寺的長明燈永遠熄滅,而太后知曉,她的女兒,自此以后,不在了。
她想起三年前,在蓬萊殿時,內侍稟報,說那個天威軍的博陵崔氏子在大理寺,怎么都不肯招供投降突厥,快被刑求而死了,她不耐煩,她本就不喜博陵崔氏,而且此人還投降突厥,更是讓人厭惡,她道:“不是說這個人的事情,不要向吾稟報么?”
內侍唯唯諾諾:“是奴多嘴了。”
但是內侍以前受過崔頌清的恩惠,所以還是想搭救崔頌清的侄兒,于是小心試探道:“太后,那個崔珣,或許……”
他話還沒說完,太后卻驀然起身:“你說那人,叫什么?”
“崔……崔珣……”
“他字什么?”
“好像叫……望舒……”
崔珣……崔望舒……太后想起愛女身亡那一日,伏在她膝上,對她說的話。
可是,明月珠怎么會知曉崔珣?
她滿腔疑惑,而這個疑惑,直到李楹在她面前現身,她才解開。
原來三十年前她見到的,是重生回來的明月珠,她也不是被太昌帝所殺,而是自己落入荷花池而亡。
她心中極其哀痛,她知曉,她如今的地位,大周如今的安康,都是以愛女的死為引,換來的,明月珠為這一切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她怎么可以繼續包庇自己的兒子?
她殺了隆興帝,可是,崔珣又來求她,讓她允諾他北征,她知道他此去無法歸來,但是,崔珣經歷過六年前的戰爭,他熟悉六州,也熟悉突厥,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掛帥。
她最終還是允諾了他,也因此,再一次失去了明月珠。
她潸然淚下,她不知道李楹魂魄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崔珣魂魄去了哪里,她只能在佛前許愿,她執政多年,功標青史,死后完全可以飛升成仙,但她寧愿以此生功績,死后如百姓一般再入輪回,換崔珣與李楹生生世世,再續前緣。
李楹眼眶濕潤了,她喃喃道:“阿娘……”
崔珣也沒有想到太后會如此,他心情一時之間十分復雜,太后曾經不喜歡他,但最后,沒想到付出這么大代價成全了他和李楹。
他握著李楹的手,兩人都從至暗時刻到柳暗花明,一時之間,竟覺恍如隔世。
太昌帝對李楹道:“你們生生世世,再續前緣,便可不必飲孟婆湯了,以后你還是你,崔珣還是崔珣。”
他道:“走吧,我送你們渡過奈河。”
李楹含淚點頭,她問太昌帝:“阿耶,你不跟我們一起走嗎?”
她已經不用永困輪回了,太昌帝也不用再做擺渡人了。
太昌帝搖頭:“阿耶還要等你阿娘。”
李楹咬了咬唇,她神情恍惚,牽著崔珣的手,一起上了小舟,太昌帝撐篙,小舟悠悠往奈河中間飄去。
而奈河對面的白霧,漸漸散開,她與崔珣手指緊緊握著,自此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再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