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自洽的作案過程,再加上證物,這就是一份可以證明鎮安王有罪的完整證據鏈。
如果讓人把這份證據公之于眾,鎮安王的聲望會受到影響不說,案件恐怕又要重新調查審理,而這也就意味著他的退休也要往后推遲。
江存度絕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他把手中的證據扔進了香爐中,親眼看著證據燒成了灰。
燒毀了對鎮安王不利的證據,江存度仍然不放心,他找來梁青墨,讓梁青墨親自走一趟三司衙門,確保三司衙門明日遞交的資料都是褒揚鎮安王的。
三司衙門中,刑部尚書是緊隨兵部尚書之后,擁護陛下的帝王黨,明白陛下的心思后,自然會全力支持。
而大理寺,因為大理寺卿突發疾病,所以現在主事的是周少卿,也就是從北疆回來的周欽差。
剩下曄王掌管的都察院,由于曄王從不出府,所以一切需要露面的事宜都是王副院負責,也就是王欽差。
周少卿和王副院無疑也是帝王黨。
梁青墨親自去了一趟三司衙門,回來后,向江存度匯報情況。
江存度得知三司衙門里再沒有對鎮安王不利的資料后,這才徹底放心下來。
明日,他要把對鎮安王的公審,變成表彰大會,然后再用禪讓儀式做個完美收場。
消除所有隱患后,江存度滿懷期待,迎來了第二日的早朝。
早朝一開始,鎮安王便被宣進了勤政殿。
雖然在牢里呆了幾天,可鎮安王依舊容光煥發,顯然是受到了特殊照顧。
見到紅光滿面的鎮安王,江存度滿意地頷首,示意三司衙門可以開始了。
首先出列的是刑部尚書:“陛下,刑部調查鎮安王通敵之事,最終查明鎮安王在鎮守北疆期間,曾帶領邊軍,上百次擊退劫掠百姓的達朗騎兵,三次大敗達朗大軍,最后一次更是徹底將達朗部落擊潰,最終使得北疆平定。”
“近兩年,北疆因有鎮安王鎮守,邊城百姓因達朗劫掠而傷亡人數,比之往年少了十之七八,北疆能如此安穩,鎮安王居功至偉!”
刑部尚書詳細陳述了鎮安王的功績,略做停頓后,又簡單提了一句通敵之事:“至于通敵之事,刑部未查到任何證據,此說法應是那達朗首領蓄意污蔑,實屬子虛烏有。”
刑部尚書說完,都察院的王副院出列繼續道:“陛下,都察院的調查結果與刑部略有不同,都察院通過問詢軍中將士,最終了解到,鎮安王在領兵期間,與將士同吃同住同進退,正所謂將之求勝者,先致愛于兵。”
“而鎮安王作為主帥將軍,整躬率物,身先士卒,與軍中將士團結一心,大堇邊軍能無往不勝,鎮安王功不可沒啊!”
王副院洋洋灑灑贊揚完鎮安王,最后才轉回案情上:“至于通敵之事,都察院與刑部看法一致,軍中將領也悉數為鎮安王作保,通敵乃是那達朗首領的信口污蔑。”
案件審到這里,朝中百官都有些發懵,眼下不是在審案嗎?怎么這刑部尚書和王副院一開口全是褒獎之詞?
對鎮安王如此大加夸贊,刑部和都察院就不怕陛下對鎮安王心生忌憚嗎?畢竟這功高蓋主之事自古并不少見,而通常蓋主的功臣,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刑部和都察院都是陛下的人,陛下難道是想捧殺鎮安王嗎?
百官有些搞不清楚狀況,在心中做著各種猜測。
殿中受審的鎮安王也是一臉茫然,直覺告訴他眼下情況不對,但問題具體出在哪里,他又完全沒有頭緒。
鎮安王已經確定之前的事情都是誤會,以他對陛下的了解,他相信陛下定會查明真相,還他清白。
可現在,鎮安王感覺自己不是來受審的,而是來接受表彰的……
同樣覺得情況不對的還有淮國公,鎮安王得勝歸來,讓淮國公產生了很深的危機感,他曾經和達朗部落有過數次合作,而鎮安王平定北疆收服達朗,說不定已經有所察覺。
除此之外,鎮安王手中的權力也讓淮國公忌憚。
如今淮國公一派在朝中已經很勢微,再有鎮安王異軍突起,日后他們恐怕會更難出頭。
考慮到以上種種原因,淮國公憑借和達朗部落的聯系,捏造了一份可以證明鎮安王有罪的證據,并且暗中讓人把證據送去了大理寺。
可今日的公審一開始,刑部和都察院就輪番上陣贊揚鎮安王的功績,這讓淮國公隱隱覺得有些不安,尤其是大理寺卿還在今日告病了。
淮國公皺眉思索,想到自己送出的那份足以以假亂真的證據,他又逐漸安定了下來。
通敵事關重大,淮國公相信三司衙門不敢有所隱瞞,那份證據就算不公開,私下也一定會傳到陛下手中。
淮國公的謙虛表象之下,隱藏的一直都是雄雄野心。
而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常言才會說,眼中的他人才是自己。
在淮國公眼中帝王就是最大的野心家,并且生性多疑,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