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定已手握滅國戰績的時候,是不是也該算一個呢?
他沉吟了一霎,朝著李弘問道:“你覺得,你妹妹打出了這樣的戰績,該當如何獎勵封賞于她?”
李弘幾乎不加考慮地便答道:“妹妹既比兩位弟弟年長,又比他們對大唐做出的貢獻卓著,總不該比他們的官職低!”
李治摸了摸李弘的腦袋,“那你就不怕,你妹妹來跟你搶屬官?”
李弘搖了搖頭,一本正經地答話:“阿耶之前同我說過的,除了做陛下的臣子之外,就屬太子府的官員地位最高了,為何您會覺得,妹妹會搶到我的頭上?”
這話說的語氣里其實少了幾分王道霸氣,但要李治看來,答案是沒錯的。
東宮官員之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的官職,而開府儀同三司,也僅僅是與之齊平的文散官從一品而已。
就算東宮之中的這三個官員位置大多虛設,可瞧瞧吧,太子屬官之中,就連太子賓客都是正三品的官職,足可見其地位斐然。
又哪怕,李唐已先后有兩任太子沒能成功坐上天子的寶座,也并不影響眾人依然覺得,李弘的太子府是個好去處。
李治被李弘這句“童言無忌”說得有些啞然,當即應道:“你說得不錯!你阿娘說的也沒錯,此次典禮就由你協助皇后辦理。”
李弘一聲歡呼,又在意識到了父親的注視后,輕咳了一聲,重新端正了神色。
在他告辭離去的時候,望見他這個小大人一般的背影,李治好笑地搖了搖頭。
別看太子的名頭響亮,弘兒還只是個孩子啊。
等等!
比他還小一歲半的阿菟,又如何不是一個孩子呢?
那他何必非要用那些大人的規則去揣度她的想法,竟先讓自己作繭自縛了。
“開府……嗎?”
李治將這兩個字在嘴邊低聲念叨了幾遍,伸手取來了謄寫詔書的絹帛擺在面前。
“那就開府吧!”
他倒要看看,這座真正拿到開府權柄的熊津大都督府,在女兒的手中到底能否穩鎮邊陲!
第125章
做出這個決定, 將其付諸筆尖的那一刻,李治發現,這個決定好像并沒有那么難下達。
就像是英國公和李弘所說所表現出的那樣, 就算他當真因風疾不能自主,對于女兒插手軍權感到局勢不受控制的恐慌,在其余的種種威脅面前, 這都只能是被擺在后面的東西。
阿菟怎么說也是他和媚娘的女兒,是他親眼看著長到這個年紀的女兒。在她身上流著的, 是李唐王室的血!
在天子病弱,朝政不安, 邊境有變, 番將實多的情況下,他怎么能不相信皇后母女對他的忠誠,對太子的忠誠?
他甚至該當如同英國公所說, 給阿菟以更多的成長空間。
大唐邊境的局勢復雜程度讓人頭疼到了什么地步?
高麗、新羅、百濟這三方擁擠在這片半島上的情況,可能還算是其中沒那么糟糕的。
當吐蕃和吐谷渾的矛盾被擺在臺面上的時候, 原本地處荒僻的吐蕃已在悄無聲息間長成了一個巨大威脅。
安西都護府以西的一片也始終處在領地爭端之中。
若是阿菟在這一片交戰中表現出的天賦能被用到西部、南部的邊境上,讓李弘這位繼任者能穩坐中央, 李治不僅該當獎賞,還應當對她有著更為破格的獎賞。
唯有如此,才能讓她不必因為性別和年齡的影響,遭到番將的小看。
……
“陛下今日的心情似乎不錯?”
當第二日李治找上武媚娘的時候,她端詳了一番李治的神色, 開口說道。
“只是想通了一些事情而已。”李治不打算將自己之前的糾結繼續搬到臺面上來, 朝著武媚娘說道:“你說阿菟的生辰之時, 我若將她的封地食邑加到千戶如何?”1
武媚娘凝眸對上了李治的目光。
在這份稍縱即逝的打量之中她可以確信,李治說出的這句話絕非試探, 或者是什么被迫做出的決定。
而更像是為了應和此前的那句“重禮”之說。
想來也對,對于李治來說,給出千戶的實封并非難事,畢竟自貞觀末期開始,諸子弟親王實封千戶以上其實就已經成為了定例,逾越這個規矩的也不在少數。
他如今所做的,僅僅是符合了李弘所說的那樣——
阿菟的立功遠比她的兩個弟弟多,也該當能有比他們更高的官職和待遇才對。
這是一種再公平不過的評判標準。
武媚娘問道:“陛下不怕朝臣覺得此種封賞有逾越之嫌?”
哪怕是長公主,領到的實封也不過三百五十戶,而從公主的三百戶到阿菟如今的這個一千戶,算是翻了三倍還多。
李治卻堅定地答道:“若他們覺得此舉有所逾越,那就煩請他們親自往昭陵、往太廟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