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梟王府?!”
張夫人不慎打番茶盞,清亮的茶湯讓棗紅色的衣袖又深了一層,她卻顧不上儀態,震驚追問:“可是那位隨圣上親征,以戰功封王,歷代少有的異性一字并肩王?!”
這副模樣不像是恐懼,文序心下大定,含蓄點頭:“正是。”
“怪不得……”張夫人低聲喃喃,“年初便聽到圣上給王爺、太子賜婚的消息,賜的還是文丞相的一雙兒女,只是不明白嫁與梟王的到底是兒是女,如今一看,倒也說得通了。”
不在上京城的張夫人或許不知道文丞相空有官職卻無實權的尷尬地位,也不知道梟王的處境——估計朝中除了皇上的幾位心腹大臣,沒人清楚皇上對梟王步步緊逼的殺心。
但是文家一門雙正妃的事誰人不知?
張夫人目光灼灼看向一臉淡定的文序,“同樣姓文,想必文老板便是梟王妃的娘家兄弟吧?”
那能有梟王妃的簪子也不奇怪了。
文序:“是……”吧?
張夫人的心徹底定了下來,敢冒充官員親戚的商人可沒幾個,就算有,起碼也能七拐八彎和當事人扯上關系。
如今文序收了她的銀子,真到那一天,無論是梟王府還是丞相府,為了自己的名聲,都得幫忙解決女兒的事情。
張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認這套簪子的真假,文序也心里打鼓,“張夫人為何一定要知道這套是哪位的東西?”
不想被騙?不像,都錢貨兩訖了,當時肯定是相信的。
想讓女兒臉上有光?也不對,他記得這套簪子好像是作為壓箱底的嫁妝,不寫在陪嫁冊子上,也就是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
難不成……“是盧小姐可能會遇到什么事嗎?”
張夫人沉沉嘆了口氣,也不打啞謎了,“西南總督手握兵權,又與小女結親,明明是自小定下的姻緣,兩人情投意合。但是自西南總督上書請旨讓嫡子接任后,就不太平了。”
在大盛,官員的任職除了科舉提拔之外,還可以由父輩舉薦。
例如上京城的昌平侯府,可以讓老侯爺上書請立世子,以后讓世子接替自己的爵位。
而西南這種偏遠且地形復雜的地方,西南總督上書請立自己有戰功的兒子為下一任接班人也很常見。
可是有兵權的人,說是官,但是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暗地里稱一句王也不為過。
尤其是西南這種世代都由當地人出任官員的地方,但凡出個野心大的,自立為王也不稀奇。
如今西南總督要舉薦任職的兒子,與江城巡撫的嫡女成婚,先不說圣上作何感想,單單是那些文官都要有異議。
鎮守西南邊境,有兵權的官,和富庶之地的巡撫結親,誰能不防著一手呢?
可是明面上一切都很合理,總督嫡子有軍功,繼任很正常,巡撫之女與其自幼有婚約,雙方又不是皇親國戚需要圣上指婚,誰敢出面反對?
想讓這兩家結不了親,圣上不能拆了這樁婚事,怕天下人說自己忌憚臣子,又不可能真的看著兩家人成親戚,那就只能是作為兩家樞紐的新人出事了。
有些話不需細說,文序垂下眼睫:“是擔心盧小姐在總督府的安全,還是擔心小兩口的未來?”
張夫人嘴角苦澀:“都有。”
“文某觀夫人與盧大人皆是愛女之人,為盧小姐定下的這樁婚事也是尊重了她的意愿,是與不是?”
張夫人連忙道:“是,小女與她夫婿皆有情宜。”
“既如此,盧小姐在西南自有總督府護著。”文序慢條斯理道,“張夫人擔心的是以后西南總督致仕、女婿繼任后,上京謝恩時會出事對吧?”
這種由父輩舉薦繼任的官職,在父輩退位后,都會帶著家眷進京面圣謝恩,在自己的地盤出不了事,那張夫人的擔憂,只能應在上京城了。
果不其然,文序剛剛說完,張夫人便立即點頭,卻不知道該說什么。
畢竟事情還沒發生,她所有猜測都基于在家中時的居安思危,以及如今為人母的所思慎遠,但是以后會不會出事,出的什么事,她一概不知。
如果不是確定文序和簪子的主人有親密的聯系,后面的擔憂她絕對不會說出口。
文序眼睫輕闔,指尖在茶盞邊沿輕點,他從賜婚一事就知道盛天帝這個人寧愿要天下人眼中的好形象,也不敢把自己的小心思泄露一星半點。
張夫人的擔憂有理有據,自古文武官交好是上位者最不想看到的事。
畢竟原身作為丞相嫡子,第一世與鎮國將軍府的少將軍成親時,盛天帝就一道圣旨把人派去了邊關,小家與國家,他占了大義。
如今出現了一對家世配置差不多的新人,估計盛天帝能用的借口就那幾種,還算好,論耍賴講歪理,文序有自信比死要面子的盛天帝強得多。
“行,這件事我就待簪子的前主人應下了。”他睜開眼看向張夫人,“聽說西南那邊來迎親的人不少,又有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