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動人的部分。
他端著大茶缸,如飲酒般大口喝水,仿佛也受到了草原精神的感召,變得豪情萬丈。
文章后面,他讀到了林雪君描述的關于鳥巢制作的部分,其中附上了插圖——這些圖畫是林雪君根據他當初幫她查資料時畫的鳥巢結構圖描摹的,她在文章中標注了它的由來,感謝了杜川生教授對草原的幫助。
她寫到,鳥兒們很喜歡這些鳥巢,嘰嘰喳喳歡叫著,仿佛在夸贊這些鳥巢正是最適合它們居住、產蛋的家。
她說一只野鴨在哺育后代階段,一天捕蝗半斤左右,連蝗蟲的蛹也會吞掉。正是那些按照杜川生教授描述的方法、由穆俊卿知青等能工巧匠制作的窩與巢,挽留了這些‘捕蟲英雄’,為草原博得生機。
下一段里,林雪君又描述了牧民們圍捕燒殺蝗蟲后,進行的用生物藥劑潑灑草葉、補充滅殺工作,以及獲得的成效——
針對性的煙葉水等藥劑,遏制了相應蟲類對春草的啃食。蝗蟲或不愿啃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草葉,或啃食后出現中毒癥狀。
這大大的阻礙了蝗蟲的繁衍和遷飛,讓一生能產卵2001000粒的草地螟等蝗蟲危害降低,群聚行為減緩,遷飛停滯,使本就在旱情中艱難生長的春草得以喘息,為后面一輪牧鴨牧雞工作爭取了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生物藥劑噴灑后的草葉,牛羊采食雖覺味道辛辣,卻并不影響健康。煙葉水中毒的蝗蟲被雞鴨吃進肚子,也不會間接中毒。
“冬天瘦下來的牛羊,在干旱、蟲害的春天,奇跡般地沒有餓死,反而緩慢復膘。與牛羊同牧在草原上的雞鴨,日夜增膘,長得肥肥胖胖,憨態可掬。
“牧民們造一個又一個鳥巢,壘一個又一個擋風雪的墻,運一桶又一桶的水…孕育出的這一片尚存的綠色草場,送給春天,送給每一份勤勞的付出,送給幫助草原的杜川生教授,也送給正閱讀文章的、勞作在祖國另一方土地的你。
“牧民們的希望仍在,汗水繼續拋灑……
“勞動人民不害怕,他們奮勇前進著,只待秋天牛羊肥、雞鴨壯。”
杜川生雙手捏著信紙,紙張上娟秀的字跡忽然有些模糊。一滴熱淚滴落紙張前,他快速舉高信紙,摘下眼鏡以袖拭淚。
這大概就是他們這些人沒日沒夜研究的意義。
那些在第一陣線拼搏著的牧民農民們,褪去青春,面上風吹日曬出溝壑褶皺…已經那么苦那么累了,不能讓他們哭泣和絕望。
經大自然磨礪的一張張面孔,希望是笑著的。
深吸一口氣,杜川生又捧回信件,繼續閱讀。
讀過了報告和文章,再看林雪君的信。那些細碎日常的筆觸勾勒的草原生活,辛苦、勞累與淚水總是一筆帶過,歡笑和收獲卻向他濃墨重彩地分享。
他不需經歷她面對的風霜雨雪,只用共鳴最快樂的時光和最幸福的感動。
她一定是個很溫柔的孩子吧。
信件中林雪君認真向他表示,她已經給多家出版社投稿,每張稿件里都實名記錄了‘杜川生教授的付出’,署名時不僅提及了參與創作的穆俊卿和衣秀玉同志,還落了為她提供理論支持等的杜川生教授……
終于忍不住笑出聲,分享她帶來的抗災成功喜悅,接受她的夸獎,這些喜悅最終都疊加在她這段孩子氣的描述上,化成一陣笑聲。
學校走廊里學生們路過杜教授的辦公室,忽聽一陣笑聲。
大家往常最多見的就是杜教授冷著的臉孔,自視甚高的驕矜,和對這世上大多數事物缺乏耐心的煩躁不耐,很少聽到他這么爽朗的笑。
有膽子大的學生踮起腳尖,透過門上有些模糊的窗玻璃往里探看,便見杜教授正捧著一封信,笑容灑脫而愉快。
在杜教授自得的神態間,好像還有欣賞和難見的熱情。
“杜教授果然在看信。”偷看過的學生轉頭道。
“果然,每次杜教授看過信都會變得很奇怪。”
“對,不是在圖書館里廢寢忘食,就是東奔西走地折騰學生。”
“現在又多了一個,他看信的時候還會笑。”
“不知道是什么信。”
“古怪的信……”
辦公室里的杜川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驚動了好奇的學生們,他放下信,細細品味林雪君的行為。
之前寫的論文署了她的名,那時林雪君就在回信中表示她付出得很少,受之有愧。
如今為了回報他的認同與善意,她也寫了篇很好的文章,給他露臉加署名。
草原磨礪了她的意志和能力,但也保留了她的童心,這很好。
…
對著信又讀了幾遍,杜川生夾著信再次趕往圖書館。
查了2天資料后,他在林雪君投稿的文章后補充了一些關于新疆等西北草原的內容。
比如新疆區域食蝗量最大的鳥是候鳥粉紅椋鳥,它們喜歡在石灘堆筑巢,鳥巢形狀如何,怎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