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結(jié)果怕就是康熙的目的之一。
借著祥瑞之兆,來穩(wěn)定朝廷,安撫民心。
但若說這些可能還在康熙的預料之內(nèi),但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切,則是完全超乎了這位帝王的預料。
當祭祀完成后,康熙領(lǐng)著眾人離開地壇時,本來晴空高照的天突然烏云密布,沒過多久天上便開始滴起了雨滴。
梁九功到現(xiàn)在都還清晰記得當時康熙臉上的錯愕和震驚之色。
之后雨開始越下越大,京郊干旱已久的良田終于迎來了甘露,百姓們喜極而泣,在暴雨中相擁歡呼,紛紛對著皇帝的鑾駕的方向磕頭相送。
后來,當祭祀的隊伍進了京城,滿城百姓更是冒雨之中夾道相送,想起他們口中還高呼中“皇上萬歲萬萬歲!”的場景,梁九功一個身外之人都被震撼到滿腔熱血涌于胸口,恨不得當場便歡呼而出。
這可是民心所向啊,試問哪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皇帝面對此情此景能不被觸動。
只能說梁九功不愧是康熙身邊第一人,他確實把這位一向以心思深沉著稱的帝王揣測出了十之六七。
自古以來,歷代帝王都會通過繁瑣復雜的祭祀這一手段,將皇帝的權(quán)威昭告天下,將‘天父地母’‘皇權(quán)天授’的思想通過與天地對話的形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也會通過搜集各種祥瑞之物,塑造一種瑞應跌出、祥瑞紛至的盛況,向萬民展示國家的繁榮與強盛,用來維護帝王的權(quán)威。
這是為帝王者的統(tǒng)治之術(shù),康熙自幼便學這些,自是深諳其道。
所以,今日那株牡丹所謂的祥瑞之兆便也是他有意為之的,或者說當初第一眼見到那株泛著一圈金邊的牡丹時便有了此念頭。
只要計算好了角度和時間,想要達到那種效果并不難。
包括周邊那些被允許圍觀的百姓,也是讓人提前安排部署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見證到祭祀時牡丹金光乍現(xiàn)的盛況而已。
只是康熙萬萬沒料到之后竟會下這么一場暴雨。
要知道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確定夏至祭祀這日有太陽,所以,之前幾日他反復找欽天監(jiān)確認過當天的天氣。
見康熙這般重視,欽天監(jiān)自是不敢有絲毫怠慢,一群官員日夜觀測天象,反復確認后,才確定當天無雨有日頭,且近些日子都沒有任何要下雨的跡象。
所以,下午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確實是出乎了康熙的意料。
和歷代帝王不同,康熙是個很難得對西學自然科學感興趣的人,他自小便跟著宮里的傳教士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包括數(shù)學、幾何、天文、地理和西方醫(yī)學等等。
他不僅自己學,還讓兒子們一起學,學完之后還會一起去實踐。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康熙也遠遠沒有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那般迷信。
就比如被歷代帝王視為不詳之兆的日食月食,康熙對此卻有著科學的理解,有時候趕上了日食或月食,他還會帶著兒子們觀測,讓他們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這個原理。
像今年的閏三月那會,也出現(xiàn)了日食,當時康熙正在親征準噶爾的途中,就命令太子在京城觀測,再把這個觀測的結(jié)果也報告給自己,然后和自己所觀測的情況做對比。
由此可見,康熙還算是個比較倡導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的人。
但今日之事,卻給了他一次很大的沖擊,特別是在剛進行完那般冗長繁瑣、莊重肅穆的祭祀儀式之后,這一切事情結(jié)合起來,很難不讓人會多想。
這難道真是列神對他這個帝王功績的認可?
在如今這般民心不穩(wěn)的時候,以這種方式向眾人昭示,他這個帝王是得天庇佑的!
康熙越想越覺得有這個可能,畢竟,這個世上也有很多科學和理性解釋不了的事,就如比像現(xiàn)下這般。
若是安清知道康熙此時的想法,定會很精準地評價一句,他真的是一個合格的封建帝王!
他所信奉的一切都是為了統(tǒng)治需要,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這些都是他統(tǒng)治的工具,但他終究也只是一個凡人,有著‘真命天子’的自傲心理,這個心理也需要被認可。
而這份‘認可’可以來在于天下百姓,也可以來自于列神!
這邊伺候的小太監(jiān)剛服侍康熙換好衣裳,梁九功忙端著熱姜湯上前伺候,“皇上,先喝些熱姜茶吧,龍體要緊,這夏季的雨也馬虎不得?!?
康熙這會心情好,自是答應的干脆,接過熱姜茶便一口悶了。
當然,他這份干脆也是有著旁的考量,今日這場雨可謂是下的妙啊,但這般‘妙’的一場雨若是將他淋生病了,那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
“其他人可有送去姜湯?”康熙問道。
梁九功回:“回稟皇上,方才老奴已讓人給各位阿哥和大臣們送了姜湯和帕子,您就放心吧。”
那些大臣都是老狐貍,阿哥們也不用說了,這種節(jié)骨眼上可沒人敢病,就算真生病了,怕是也只會想方設法瞞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