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正規,但不是很正規。
現在竟然還有買門票不要身份證的景區,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
“沒有聯網……”徐青云說起這個,忍不住嘆了口氣,“村里的網絡信號本來就差,山上更差,這些閘機目前都沒有投入使用。”
何嶼渡在大門前站定,抬眼看向寺廟房檐下精美的斜撐。
萬殊也在看,如果不是徐青云的特意介紹,他可能都不會留心觀察到這樣的斜撐木雕。
“這是唐僧取經圖?”萬殊一眼便認出了入門的一組斜撐上雕刻的題材,“好精致。”
一根木頭上刻畫出師徒四人,人物神態各不相同,構圖緊湊充實,雕刻精巧到令人驚嘆。
“這一組的斜撐都是修繕過的。”徐青云說,“以前的斜撐都掉色了,還有一些風化,是專家組這三年的心血,才有了現在的菩提寺。”
“這個作用就是為了承擔屋檐的重量吧?”萬殊的目光看向屋脊上神獸,拿出手機來放大拍照。
“斜撐有三個作用。”何嶼渡在這一刻感受到了理科生和藝術生的文化壁壘,他忍不住開口道,“一是加大屋頂的出檐,達到擋風避雨的目的;二就是你說的,承擔屋檐的重量,保持建筑的穩定牢固;三是讓支托的屋檐與檐柱之間過渡更加自然,更美觀。”
何嶼渡仔細地看著這些斜撐:“看起來像是清代中后期,斜撐的雕刻技藝最鼎盛時的作品。”
何嶼渡一一指過去:“浮雕、鏤空雕、半圓雕,不僅雕刻精美絕倫,還能有故事的連環情節。”
就比如眼前這一組“唐僧取經圖”,就雕刻了猴王問世、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和取回西經修成正果的故事,木雕栩栩如生,像是把他們帶進了西游的世界里,叫人沉浸。
徐青云聽得連連點頭,臉上露出了驚詫和欣賞的神色:“小何老師好專業。”
方才那一刻他看著何嶼渡,恍惚都以為自己是在聽文物修繕專家組的人在給他講解似的。
“之前專家組的老師也是這么說的。”徐青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來是我班門弄斧了。”
“他從小就學這個的。”連云舟拍了幾張照,“進了這個門,就是進到他的領域了,這些斜撐、壁畫、石碑石刻,他都能跟你追古溯今。”
“小何老師。”徐青云的眼睛突然亮得驚人,他喉嚨有些發緊,不知道該怎么說,猶豫了片刻后,才開口道,“我能不能邀請你給孩子們上一堂課?”
“學校每學期都有兩節特別的研學課,一節是去茶園體會采摘、炒茶工藝,一節是來菩提寺研學,讓他們能在研學中了解茶葉工藝和菩提寺的這些歷史文物。”徐青云道,“他們是樾山的未來,只有他們了解這片土地,從心里愛著樾山,從心里為樾山而驕傲,他們才能走出去,也才會愿意走回來。”
他們其實是應該有這份文化自信的。
可是樾山這些年太落后了,道路不通,生活貧困,他們像是被困在了這座山里,守著巨大的寶藏,卻不知其價值,日復一日,渾渾噩噩度日。
何嶼渡沒想到他會提出這樣一個請求,有些意外:“寺里不是有文物修繕的專家小組嗎?這種研學活動應該可以和他們溝通,聯合開展吧?”
“我們之前開展過一次。”徐青云嘆了口氣,“當時是專家小組一位姓余的老師給孩子們介紹講解的相關知識……但或許是孩子們年紀太小了,研學活動的效果并不好。”
“并且學校是打算把研學活動長久地推行下去的,每學期都開展一次。”徐青云期待地看向何嶼渡,“小何老師,請您務必考慮一下。”
他又說:“本來孩子們聽說你要來,就特別開心,那天來接你時校長舉的接機牌,都是她們自己組織起來做的。如果您來上這個課,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的。”
何秉燭和席玉出錢又出力,各種奔走申請,才有了最開始的希望小學。
現在國家有補貼和扶持政策,何家每年也會捐贈一筆錢,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愛心人士的捐款,希望小學才能為孩子們撐起學業的道路。
這些在每學期的班會課上,老師們都會講,感恩教育。所以何嶼渡對希望小學的孩子們而言是不同的,他是何家人,孩子們對他天然就有一份好感。
由他帶孩子們研學,事半功倍。
何嶼渡聽徐青云連尊稱都用上了,對上他那雙含著希冀的眼睛,哪里說得出拒絕的話來:“好,我應下了。但是我以前也沒給這樣年紀的小孩子上過課,你給我兩天時間準備準備吧。”
“謝謝您。”徐青云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欣喜的笑,“我回去就跟校長說!”
“挺好的。”連云舟在旁邊看著徐青云,有些感觸地跟萬殊道,“我好像知道為什么何叔叔他們會選擇資助這里修建學校了。”
樾山孩子們被山路困在大山里,但所有人,都在向上托舉他們。
希望他們能走出大山,走得更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