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梁滿滿將三家繡坊全部包了下來。
棉花和布由他們提供,秀坊只需要出人工。
秀坊的東家們,接到這么一批大訂單,自然都是樂的合不攏嘴,拍著胸脯答應著,一定在十天內(nèi)給做出來。
十萬件衣服和冬被,雖然多,但是樣式簡單,也不需要繡花,只需要往粗布里面塞上棉花,再將邊上縫合,中間再用針線固定著防止跑棉就行了。
樣式雖然不好看,但勝在保暖,人多,也沒那么多講究了,防寒才是第一位的。
每件衣服和被子,用的棉花都要保證足量,反正他們空間的棉花多的是,足量的棉花,才能讓衣服和被子足夠保暖。
棉花和布,梁滿滿已經(jīng)在城外提前找了個地方放出來,讓繡坊自己去拉。
先付了一半的定金,雙方約定,十日后,錢貨兩訖。
搞定了這些,又在街上隨意轉(zhuǎn)了轉(zhuǎn),買了些糕點,給小靈兒買了些糖人糖葫蘆,又買了些五花肉,一家三口這才往回走。
晚上吃的是紅燒肉,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是梁滿滿的最愛了,這個時代的豬都是吃天然有機的食物,肉也格外好吃。
配著紅燒肉,梁滿滿每次都能干兩碗飯。
吃了晚飯,小靈兒很是自覺,今天答應的爹爹的事情她可都記著,自己點了蠟燭,坐在書桌前,等著爹爹教他今天要學的內(nèi)容。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今晚只有這四句,小靈兒搖頭晃腦的跟著爹爹讀了好幾遍,又拿起毛筆一遍一遍的寫,直到不用看能全部寫對為止。
梁滿滿坐在一旁,切了個蘋果,又在爐子上面烤了兩個橙子,一把板栗和三個柿子。
學習累,需要多補補。
結(jié)束了今天的學習任務,已經(jīng)到了下半夜了,梁滿滿招呼父女倆過來吃東西,板栗和橙子、柿子都烤的軟軟的,暖暖的,香甜多汁又美味。
吃了宵夜,才各自上床休息。
一天比一天涼了下來,十日后,十萬件又厚又暖的棉衣和冬被就做好了。
去邊關送棉衣冬被,陸庭遠肯定是要去的,又抽出了五百個下人跟著去,這次,梁平?jīng)]有跟去,換成了梁滿滿。
一是她有空間,路上吃穿住行方便,二是這么久以來,也沒見過陸庭遠的親人,而且他們住的地方離邊關也不算太遠,這次有機會,就打算一起去見見長輩。
第169章 出發(fā)西北
山高路遠,這次兩人就不打算帶孩子了,小靈兒交給梁平和梁安夫妻倆照顧。
臨走前,陸庭遠給小靈兒布置了功課,等他們回來的時候,三字經(jīng)要學完,會背會默寫,不會的可以問兩個舅舅。
五百個人當中,是由當初孫二娘和孫三娘那一批人帶隊,她們以前就是走鏢的,很有出遠門的經(jīng)驗,這次去西北,雖然路途不算太遙遠,可是如今這世道,路上指不定會遇到什么狀況。
養(yǎng)了這么多下人,也該出去歷練歷練了。
十日后的早上,陸庭遠和梁滿滿帶著五百個下人,先是去益陽縣取了貨,付了尾款,前前后后五十兩馬車,拉著十萬件棉衣和十萬件冬被朝西北方向出發(fā)了。
益陽縣在大順朝的中南部,一路往西北,其實距離倒不算太遠,就是環(huán)境惡劣,路不好走,越往西北地勢越高,有好幾段路,幾乎是行走在懸崖邊上。
陸庭遠拿著輿圖,輿圖上詳細標明了每一處的路況。
天冷,大家都穿著厚厚的棉衣,外面再裹一層披風,棉花是今年的新棉花,天冷了也沒有農(nóng)活,婦人們做了不少棉衣,穿在身上十分暖和,甚至趕路時間久了,還有些微微發(fā)汗。
陸庭遠和梁滿滿在最前面,孫二娘帶人在中間,孫三娘在隊伍后面斷后,梁滿滿給給隊伍里的人一人發(fā)了一個哨子,有任何動靜,吹哨子示意。
迎著寒風,梁滿滿心情頗好,很久沒出遠門了,坐在馬車上,覺得看什么都新鮮。
官道上人很少,一天下來,除了零星的有兩三輛馬車路過外,就只有他們這一隊人,這一天算是平安過去了。
晚上,車隊在一處山腳下停了下來。
出發(fā)的時候帶的有干糧,一些玉米面餅子和白面饅頭等,中午就沒有停下,直接一邊趕路一邊啃干糧,晚上就打算就地生火做點兒熱食了,光吃冷的人肯定頂不住。
十個人一組,撿兩塊大石頭,就能做個簡易的灶了,將大鐵鍋架在上面,再撿點兒柴,鍋里煮的是蘑菇白菜肉片燙,肉是五花肉,有油水,灶膛里再煨點兒土豆紅薯。
吃點熱乎的,身上才暖和。
人多,晚上大家都集中在一起,找了個背風的地方,圍著火堆,或坐著或互相靠著的睡一覺。
守夜的人分成三波,一組兩個時辰,圍成一圈兒,四面八方的情況都要時刻盯著,有任何狀況,一聲哨子就會將全部人喚醒。
陸庭遠靠在馬車上,梁滿滿躺在他的腿上,面前是燒的旺旺的火堆,照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