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洗漱后先去挑水了。
江芷蘿則和崔老夫人做韭菜盒子和鍋盔。
吃過早飯后,江芷蘿和崔老夫人便推著小餐車去楊柳村。
她們出發的時候,天剛蒙蒙亮。
這會,村里很多人家也都起床了,有人已經做起了早飯,屋檐上的煙囪都冒出炊煙來。
也有小孩子幫著家里忙早早的趕著一群鴨子還有鵝往河里去。
那群鴨子和鵝都排著隊,嘎嘎叫,看著倒是挺可愛的。
村里孩童見到崔老夫人和江芷蘿,都會大聲喊道:“嬸子,江姐姐。”
崔老夫人也會熱情的回應一下,“哎,是大泉啊,這是要趕到河里去?”
“嗯,將鴨子趕到河里,就不用喂食了,它們可以在河里吃東西。”
也有人正好挑水回家,看到她們,也會熱情的打聲招呼。
村里人熱情,見了都會寒暄一兩句。
“哎呀,崔妹子,你這東西看著就好,這是去擺攤嗎?”
崔老夫人道:“這是芷蘿她爹幫忙做的,好用的很,對,去楊柳村擺攤呢。”
“哎呀,你家親家可真好。”
“那可不!”
“對了,你們可以晚點去趕集啊,咱們村今天很多人去楊柳村趕集呢,都說好了坐里正家的牛車,他家小兒子趕牛車去集市,我們跟著一塊。”
里正家大兒子周照溪也幫著蓋房子,每天也領工錢,平日也就沒功夫去別的地方。
不過里正家小兒子也有力氣很能干,能趕牛車。
崔老夫人笑著道:“不了,我們推著小車去正好。”
一直到走出村子,江芷蘿都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
想起上一世,無論做什么事都很匆忙,在大城市里穿梭,腳步都是快的。
可是在這里,看著大家慢節奏的生活,聽著大家說說話的聲音,呼吸都會放慢。
這樣的慢節奏這樣的田園生活,其實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放松下來。
小餐車有鼓輪,旁邊還有把手,就可以跟推小推車一樣走路,方便的很。
待到了楊柳村,都明顯感覺兩邊的道路都寬闊很多。
附近的道路也仿佛被修整過,沒有坑坑洼洼,很平順。
崔老夫人道:“很早之前,這附近村子不多的時候,就有楊柳村了,所以楊柳村就有趕集的風俗,都是從祖上傳下來的。”
“后來附近村里越來越多,知道楊柳村賣東西的人多,價格便宜,大家也都愿意來這邊趕集。”
“別看只是一個村子,但東西種類多。”
“去年臘月的時候,這邊集市才熱鬧呢。”
江芷蘿道:“咱們村不能趕集嗎?”
若是東河村趕集的話,就方便了。
“哪個村有集市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風俗,不是說哪個村想開集就開集,開集也要能開起來才行,要有賣東西的人也要買東西的人,咱們東河村偏僻條件差,很難開集。”
“楊柳村村子大,家家戶戶土地多糧食多,條件好,光這一個村,都上百戶人家,大家自然樂意來楊柳村趕集了。”
江芷蘿明白,這就是說楊柳村本身這個村子的人都有消費能力。
她們來的有點晚,沒太有地方了。
很多攤位都擺開了。
江芷蘿看了看,東西種類確實多,比鎮上東市那邊都多。
她還看到賣布的,江芷蘿神色一動道:“娘,那邊攤位有賣布的,不知道價格是不是便宜!”
第117章 集市(一更)
江芷蘿一直都想著給家里人買布做衣服,或者買成衣也好。
崔老夫人自然也看到了角落里的綿布麻布和葛麻都有。
崔老夫人神色也一動道:“應該會便宜,聽說楊柳村的一些小娘子們會織布,手腳勤快熟練的人,用織布機一天織一匹布都沒問題。”
江芷蘿都愣了下,“楊柳村還有織布機?”
她在她們東河村可沒聽說誰家有織布機。
似知道江芷蘿的疑惑,崔老夫人解釋道:“楊柳村有些人家條件好,也愿意花錢讓自家閨女去學點繡活,也會買個織布機讓自家閨女在家織布,楊柳村一些小伙子娶的也是織娘。”
“所以,楊柳村的人會不太用買布,穿衣服用自己織的布就行了。”
“對,不過往常都是商人來楊柳村買布,楊柳村的人很少在集市上擺攤賣。”
會有一些商人定期來村里收布,價格給的也公道,也用不著一些人家織了布出來賣。
不過既然有賣布的,一會可以過去看看。
她想給崔老夫人和崔鶴槿都做一身衣服。
她成親的時候爹娘給做的衣服有好幾套,可崔老夫人和崔鶴槿衣服就很少。
而且都是粗麻衣服。
江芷蘿想買棉布,做棉布衣服。
“娘,我們先找個地方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