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
聽到這里,李隆基眼神閃爍了一下:“冬郎,你的意思是,你解決了宦官和外戚問題?”
“是,兒臣正是此意。”李豫將頭顱塞回了錦盒。
李豫將眾人的表情看在眼里,自詡勝券在握。他勾起得意的微笑,將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等待著太宗的最后決斷。
李世民一直沒有說話。就連突然見到人頭時,他也不過微微挑眉。對他這種征戰南北、戎馬出身的皇帝來說,區區人頭,不值一哂。真正讓他感覺玩味的,倒是李豫的手段和心機。
先是標榜戰功一事,李豫只言光復兩京,卻對安史之亂何時結束、如何結束的事情只字不提。再是拿人頭震懾李亨,眾人驚懼之下,話題自然而然被李豫牽著走。李豫輕描淡寫地點出三人下場,既威脅、討好了李亨,又水到渠成地暗示眾人自己解決了玄肅二宗留下的爛攤子,成功收服人心。
他這個后世孫,嘴上倒是有點本事,可惜就是謊話連篇。
李世民沒有忘記剛才天幕放映的“文宗甘露之變”,更沒有忘記月兮說的那句“代宗時宦官典掌樞密,德宗時宦官掌控禁軍,而憲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
一顆人頭證明不了什么,不過揚揚止沸而已。
殺掉邊令誠,又有李輔國;殺掉李輔國,又有魚朝恩;殺掉魚朝恩,又會出現的新的權閹。宦官之禍,根本沒有被解決,甚至極有可能在李豫一朝愈演愈烈。
見太宗深色莫名,遲遲不語。天寶眾人對視一眼,最后還是郭子儀款步上前。
李亨和李隆基自然知道他接下來要說什么,但兩人對李豫也頗為中意,便也沒有阻攔,任由郭子儀一路走到石潭邊。
“太宗?!惫觾x恭敬行禮。
李世民瞥了一眼興奮難抑的李豫,緩緩轉向郭子儀,語氣喜怒不辨:“你們中意他?”
郭子儀敏銳地感覺到李世民似乎話中有話,他謹慎地不再開口,只是將頭低得更深。
“再等等吧。你們的冬郎既然能呆一個時辰,不如先陪朕看會兒天幕。仙人已經說到763年了。763……安史之亂已經八年,是時候結束了吧?”
……
【763年,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走到了尾聲。762年十月,唐軍與史朝義的叛軍在洛陽城北決戰,唐軍大勝,叛軍敗走范陽老巢,史朝義吊死在河北灤縣的樹林中,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安史之亂正式宣告結束。】
【此時的杜甫正流寓梓州,聽聞喜訊,他老淚縱橫,寫下了偉大的詩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詩中的情緒由一“喜”字貫穿:從“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不可置信,再到“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歡天喜地,終以“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急切結尾。漂泊多年的杜甫急切地收拾行李,希望葉落歸根,回到歸宿洛陽?!凹磸陌蛵{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時的杜甫,恨不得“輕舟速過萬重山”,好早日與親友重逢。】
【可是,杜甫亦徒亦弟的好友,當時的成都府尹嚴武寫信邀請他回成都。杜甫左右為難,在與妻子商議后,決定還是先回成都賺錢養家、在嚴武的幕府做校檢工部員外郎。而這也是杜甫“杜工部”的稱號由來?!?
【可惜好景不長,代宗李豫即位兩年間,以程元振取代李輔國,猶如以豺代狼。763年十月,吐蕃來犯,程元振匿而不報。及至兵臨長安,代宗倉皇出奔,避走陜州?;实垡蛔?,官吏藏竄,六軍逃散,玄宗時的悲劇再度上演。長安淪陷,府庫閭舍,全被焚掠一空?!?
【當時代宗下詔征兵,各道兵馬無有至者。只因之前代宗聽信程元振讒言,剝奪子儀兵權,所以將士皆懼程元振讒構,遲遲不肯救駕。眾怨難平,代宗這才罷免程元振,將他流放溱州?!?
【聽聞長安再陷,杜甫在閬州作《傷春五首》追記其事。五首詩各有主旨,頗多隱喻。其一旁敲側擊,言代宗奔陜之狼狽;其二寫長安再陷,情勢危急;其三寫援軍不前,眾將畏小人讒構,不肯奔命;其四暗喻朝綱不振,宦官排擠郭子儀等老臣;最后一首寫代宗逃亡路上,將士凍餒、競相爭逃。詩句的最后,杜甫寫下“君臣重修德,猶足見時和”一句,勸諫代宗要趕緊收拾人心,與能臣修德共濟,如此才能挽回根本?!?
【《傷春五首》其實和時事存在時差,此詩作于764年春,當時長安早已恢復原狀。因此詩圣在題下自注:“巴閬僻遠,傷春罷,始知春前已收宮闕。”其中的詩句也存在一定落后性,比如其四有“豈無嵇紹血,沾灑屬車塵”一句,即借用忠臣嵇紹的典故,鼓勵忠臣救駕?!?
【而在現實中,這位救駕的忠臣早已出現——他就是郭子儀。同月,郭子儀雷霆出兵,數日之內就收復長安。兩月后,代宗帶著眾人重新回都?!?
【與當初的狼狽出逃不同,回京的路上,代宗與臣子們趾高氣昂、氣勢跋扈,就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