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
李承乾三人不約而同地松了口氣。每個人唇邊溢出慶幸的微笑,但眼底卻又隱晦地堆積著不甘和懷疑:
不說最好。李承乾自認為繼任皇位舍我其誰,如今聽不到名字,他松了口氣的同時也開始提前琢磨自己的廟號——總之不要高宗。
李泰則心情復雜,他既想聽到自己的名字,又害怕聽到自己的名字。高宗……嗯,這個廟號勉勉強強,和自己倒也還算般配。李泰自詡有本事將“李隆基”扼殺在襁褓里,若能繼承大統,大不了就謹慎生娃、優生優育。
李治則略感失望,心里有種樂子人沒了樂子的悵然若失。上有兩個哥哥,李治自詡皇位與己無關。若是能知曉高宗到底是哪個哥哥,那未來的日子可有好戲看了!
李世民淡淡瞥了一眼三個神色各異的孩子,又低頭望向銅鏡。他正欲旁敲側擊,迂回打聽,但銅鏡卻搶在他開口前發生了變化。
只見鏡內人影悉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兩行文字:
【禁止詢問違規內容,請游客0638遵循法則】
【一炷香后,可重新發起通話,請稍后再撥】
“這、這……”李承乾晃著手里銅鏡,目光似喜似憤。
李世民一怔,頓時明白了銅鏡的意思。但他也沒有糾結此事,只是轉而望向三個孩子,開解道:“既然如此,大不了每個皇兒朕都悉心調教就是。”
“圣人,趁此一炷香,何不先聽仙人講解?在前面作錄的登善好似已經氣瘋了!”
“氣、氣瘋了?仙人說了何事,快隨朕出殿一聽!”
……
【759年,關中大旱,兵荒馬亂,又碰上災年,物價大漲。一向奉公的杜甫在華州的那點兒俸祿已不足以養活一家六七口人,再加上華州刺史總是挑他毛病,還克扣他俸祿,朝廷又是那樣混亂……林林總總的因素,導致他無比失望。因此,杜甫一怒之下辭官回家,帶著一家老小遠走秦州。這一次辭官,意味著杜甫從此告別仕途。】
【然而到了秦州,杜甫筑居不成,還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他又聽說同谷更好,土地肥沃,盛產薯芋,于是又率領全家再次遷往兩百里之外的同谷。可到了同谷他才發現,這里天寒地凍,根本不宜種植。一家人為了填飽肚子,只能拼命地在山溝中挖野菜充饑。】
【苦挨了一個月,眼看有人餓死,杜甫與妻子商議,決定長途跋涉,去天府之國成都定居。杜甫一家人途徑洛陽、劍閣多地,走了一年多才到成都。杜甫有個表弟王十五在蜀中做官,在表弟的資助下,杜甫一家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了間茅房,就是現在所稱的杜甫草堂。】
“這……看起來也還行?”程知節看著天幕上杜甫一家蓋房的身影,不由露出笑容:“這不是就要過上好日子了嗎?”
“你個咬金!不會說話就別說話。”李靖眼疾手快地抽了程知節一下,示意他去看圣人臉色。
李世民背著手,面色難看。仙人解說的詞句并不激烈,甚至還有種平淡的溫馨,但老辣如他們,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其一,759年,杜甫才至華山不久就辭官致仕。
李世民不敢想象,除了天幕所說的克扣俸祿、朝廷混亂,他到底還遇到了什么,才能讓這個敢于千里奔襲、忠君渴仕的杜甫心灰意懶,憤而辭職?
其二,760年,杜甫輾轉多地,奔赴蜀中。
都說入蜀之路,高竣峭險,但凡能勉強度日,吃飽肚子,何至于一路西行?這只能說明洛陽、華州、秦州、同谷、劍閣各地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軍隊四處擄掠,以至于杜甫一家只能不斷遷徙。
【時間很快來到了761年。】
【這一年,有好消息:三月,史思明也遭遇了和安祿山一樣的下場,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殺父的慘劇又一次因為權利的爭奪而上演。自此,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各自為戰,唐軍趁此機會展開猛攻,捷報頻傳。】
【這一年,有壞消息:秋,江、淮大饑,人相食。三吳大旱,饑甚,人相食。與此同時,梓州刺史段子璋自稱梁王,進陷劍州,后成都牙將花敬定出兵平定,花恃功大掠,將士肆其剽劫。婦女有金銀臂釧,兵士皆斷其腕而取之,亂殺數千人,光遠不能禁。】
【說到牙將花敬定,我們不得不提起杜甫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贈花卿》,其中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堪稱千古流傳。當人們想要夸贊別人歌聲動聽、樂曲明媚時,十有八九會想到此詩。】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首詩并不是純粹的贊美詩,而是一首委婉的諷刺詩。諷刺的就是這位擄掠百姓的將軍,花敬定。】
眾人一驚,抬頭望去,只見天幕上緩緩出現了完整詩句: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成都城里,絲弦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