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
【這個春天帶來了很多好消息。這年春末,唐軍在郭子儀的率領下,終于連打勝仗,收復了陜西大部分地區,朝廷也從靈武一路南遷,逐漸靠近長安。】
【聽到這個消息,杜甫冒死逃出長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鳳翔見到了皇帝。當時已是初夏,他“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見到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杜甫,皇帝大為感動,為了褒獎他的忠心,杜甫當即被授予了左拾遺的官職。】
聽到這里,李隆基十分激動。他大步上前、緊緊握住杜甫的手。
目光描摹著杜甫如今還未滄桑的面龐,李隆基的眼里閃爍著感動的淚光:“愛卿,你受苦了!”
聽完水幕,杜甫亦有些動容。
但望著如此激動的李隆基,杜甫的面色不知為何卻有些尷尬,就連眼神都開始飄忽不定……
“圣仁!那系候你已經系太上皇啦!”遠處正在被群毆的安祿山不忘發來“提示”。
李隆基面色一僵,緩緩松開杜甫的手,惱怒轉身:“就你多嘴!哥舒特進,讓他把嘴閉上!”
李隆基強顏歡笑,又回身拍了拍杜甫的手臂:“子美忠心,何必要等將來?今日晚些,朕必給你挑個合適的職位。”
杜甫尷尬一笑,心里卻說不出個什么滋味。
【同年深秋,唐軍和叛軍在長安城西北約八公里的地方舉行了決戰,叛軍大潰。勝利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般一路北上、西進,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根據后世史學家的考證,兩軍于11月13日舉行決戰。11月15日,消息就傳到了鳳翔肅宗處。得到消息的肅宗立刻派出信使,令人前去蜀中邀請太上皇返京。鳳翔與蜀郡相距一千多公里,在交通不發達的唐代,這原本起碼耗上十天,但信使竟然只用三天就趕到了蜀郡!】
【12月8日,肅宗順利重返長安,次年1月16日,太上皇李隆基也抵達了西京。當時身為皇帝的李亨親自到京郊外迎接李隆基進城。當看到父親的身影時,李亨立刻脫掉了身上的黃袍,穿上了象征臣子的紫袍。】
【他拜倒在地,抱住太上皇的雙腿,父子倆淚流滿面、難以自抑。在眾臣的注視中,李隆基親自為李亨披上黃袍。次日清晨,李亨堅持為父親護衛前驅……在兩旁百姓的歡呼中,李隆基深切感慨:“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
聽到這里,眾人不由臉色古怪——
是,當今太子的確是李亨。
但朝中人人都知道,李隆基對李亨“頗不屬意”。
所謂“意有所愛惡,國忠探知其情,動契所欲”。
李林甫和楊國忠在圣人的默許下處處為難太子,甚至構陷太子妃兄長,逼得太子主動與太子妃和離。人人都說,圣人有意廢太子,就連太子自己也明白,那張龍椅看似近在咫尺,實際遠在天涯。
而且……
眾大臣幾不可查地轉頭四顧,朝中但凡有名望的文臣武將都在這花園之中,但他們卻獨獨沒有看看到太子李亨的身影。
這月兮把圣上與太子形容得父慈子孝,可他們怎么就這么不信呢?
諸位大臣心中暗自忖度,面上卻都平靜無波。沒人上前去恭維太子對圣人的“孝心”,更沒人不長眼地去問李隆基怎么就成了“太上皇”。
一時之間,亭內寂寂,眾人望天望地。
李隆基亦是想到了這茬。
身為帝王,李隆基聽到那句“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便有些想笑——太荒唐了!太虛偽了!哪個皇帝會傻到不當天子當上皇?
在某一刻,他甚至大不敬得想到了高祖李淵。
高祖在玄武門之變后面對“三請三讓”的太宗,心里到底滋味如何,和如今聽到這句“今為天子父,乃貴耳”的自己一樣嗎?
而且他還沒忘記月兮最開始說的那句“同年7月,玄宗退位,肅宗于靈武即位”。
到底是玄宗退位,肅宗即位,還是……
肅宗即位,玄宗被迫退位?
……
李隆基面無表情地聽著水幕,內心怒火漸盛。
他余光掃過亭外臣子,臣子們紛紛低頭。
李隆基冷笑著收回視線,卻不期然對上了杜甫那雙清亮如雪的眼睛。
杜甫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回避圣人的目光,他只是靜靜望著李隆基,兩顆黑亮的眼珠如同鏡子般倒影著李隆基的身影。
李隆基和他對視許久,驀地一驚——
等等!
他之前仿佛、好像、似乎……也尊過一位太上皇?
第13章 【紀實詩】杜甫兵車行
想到睿宗李旦,李隆基面上不免帶出一絲尷尬。
他剛才光顧著代入“太上皇”的角色,卻忘記了自己也曾做過那“監國太子”。
當時太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