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國是天朝上國,對方的姿態已經擺的這么低了,建良帝也就沒有繼續為難他們。
一頓接風宴倒是賓主盡歡。
除了冷瀾之。
宴席上,十八王子頻頻朝她投來含情脈脈的視線,這視線太過直白,場中但凡不是瞎子,就都能看出來。
“十八王子,你的眼睛若是不舒服,稍后可以請御醫給你看看。若你實在忍受不住眼疾,不妨先回去休息。”
冷瀾之用的是盛國語言,十八王子聽得一臉懵。
不多時,一名九譯令將冷瀾之的話一字不差地翻譯給了他,他的臉色頓時有些不好看。
這個不識好歹的老女人!
除了他,誰稀罕看她?!
第299章 她心里有我
“番薯的產量可達每畝一千公斤,若是在我盛國大肆推廣,將來我盛國必然不用再為了糧食發愁。”
“大司農,這不過是海國人的片面之詞,未經調查便下定論,未免太武斷一些吧?”
“誰說本官沒有調查?早在海國使臣團送來番薯之前,本官就曾經在一些記載里看到過有關于番薯的記錄。”
只不過,那些記錄里,番薯是長在更加遙遠的番邦的,“番”就是這么來的。
雖然番薯的來源與書籍記載出現了偏差,他卻不認為這是什么大問題。
只要這東西無毒,能果腹,且產量真的不低,區區名字有出入又有什么要緊?
反對派冷笑:“大司農真是見多識廣,博覽群書,什么奇聞異志都能用來當證據。就算番薯真的在海國有不錯的產量,卻不代表,它在我國也有如此高的產量。”
畝產一千公斤,確實是相當恐怖的數字了。
要知道,盛國最為風調雨順的地區,大米的產量也不過是畝產三四百斤。
產量不好的地區,縮減到二三百斤,更慘的縮減到一二百斤也是有可能的。
一千公斤對比三四百斤,差距過于龐大了。
但有些人天生嘴硬,屬于火化之后渾身上下就剩嘴巴還堅挺的那種。
他們是不會承認的。
建良帝聽著底下的爭吵,心煩不已。
他其實十分心動。
畝產一千公斤的番薯,能夠大大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可反對派說的也有道理。
萬一番薯水土不服,在盛國達不到這個產量,甚至是根本種不活怎么辦?
突然,玉石般清冽的聲音宛如冰水注入了沸水之中:“有什么好吵的?選擇一個地區進行試種,能夠種植成功自然是皆大歡喜,日后便能大肆推廣。”
“若番薯真的水土不服,試驗過也就可以死心了。”
建良帝一撫掌:“顧卿所言甚是,就這么辦!”
旋即又有些發愁:“不過,選在哪里合適呢?”
既然是試種,肯定要選出一個負責人。
一般來說,選在哪片地方,哪個地方的知州牧/郡守就是負責人。
底下一幫大臣頓時當起了鵪鶉。
在反對派的渲染下,加上大司農親口承認他所謂的證據竟然只是從一些不權威的游記里看到的,沒幾個人愿意相信他。
所有人都覺得番薯定然會水土不服,這差事就是個燙手山芋。
到時候得出來的結果不盡如人意,非但不能討得陛下的歡心,還可能會被訓斥一通。
還得搭上心血和時間。
得不償失。
見滿朝文武無一人敢攬差事,冷瀾之在心里嘆了口氣。
“陛下,兒臣愿意試試。”
朝臣們均是一愣,旋即紛紛恭維道:“天海城的糧食收成每年都能排進前三,可見土地肥沃,定然能夠試種成功!”
心中卻是不屑。
這伽羅公主,為了攬功勞,真是腦子都沒有了。
功勞若是那么好立,他們為何不搶著上?
是因為不想嗎?
不論眾人怎么想,至少建良帝很高興:“好,此事便交給伽羅。有什么需要的,你盡管跟工部說,讓他們全利配合你!”
冷瀾之應下。
回府后,冷瀾之便請來了大司農,詢問他對番薯的了解。
大司農并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是看了幾本沒有考究過的游記便胡亂判斷,他做過功課,跟冷瀾之侃侃而談。
海國使臣團只帶來了番薯,并沒有給種子。
大司農根據經驗推測,這類根莖能吃的食物,本身應該就是種子,或許等春天到了,就能夠發芽。
如今公主府里還剩下幾十斤番薯,這些連一畝地都不夠。
畢竟,番薯和別的種子不一樣,若真的整個番薯都是種子的話,幾十斤其實也就只有上百個番薯。
大司農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冷瀾之不在意道:“這個問題好解決,本宮修書一封,讓天海城購進一批番薯便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