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還是我讓小泉強子石猴子他們來,細娃子眼尖腿快,有事一下就回來了?!?
人群里,幾個男孩子連連點頭,入冬后,地里的活也少了。
可每天除要去地里拔草之外,他們還要放牛和上山撿青杠子、桐子,對李老實說守村,那就更喜歡了。
徐長明也在人群里聽,不過他跟其他人不一樣,是背向著里面。
聽到李老實說老人無用,要讓孩子守村,心里老大的不樂意,悶聲悶氣道:“那些屁股上蛋黃都沒干的小娃能干啥,還是上山撿青杠子才要緊,我們這些人爬不上山,難道還走不動路了!”
對村里人來說,上山撿青杠子很重要。
雖然家里已經(jīng)有糧食,可餓了一回,對這個能救命的東西是不敢舍下,從十月開始,家里一有閑就要撿青杠子存著。
李老實聽他插話,立即高聲道:“長明老爺子能看住村,你可別說大話閃了舌頭?!?
徐長明站起來瞪著李老實恨聲道:“我是站著撒尿的,說話算數(shù)!以后我就守著路邊,不許那些外人隨便走!你李老實就等著看吧!”
說完就氣沖沖的走了。
其實江枝讓大家以后留意安全,只是說正事前的一道小菜,她真正的話還沒有提,沒想到先氣跑了一個。
不過,這也沒啥,話重新進入正題,那就是修房的事。
江枝才說出:“哪幾戶人家要修房?”立即就有人答應(yīng):“我,我我!”
徐根慶手舉得高高的,生怕自己被忽視,還站起來說。
修房就能寬敞些,跟半夜三更老起來撒尿的娘也能分開,他是一天都不能忍了。
江枝略微一數(shù),徐根生和徐根有幾家,田貴家,秀才家還有武陽和林家石家,多的要七八間正屋,少的也要修上一兩間,基本上家家要修。
大家都知道機會難得。
冬季本來就是巴郡修房的時節(jié),忙碌的一年里,這段時間莊稼暫時不需要多管。
雨水也是最少的季節(jié),蒙蒙細雨打不濕衣服,干起活來不冷不熱,每家人早就盤算好自己能修幾間。
最主要的還是官府開始修驛站,就意味著磚石木料要送來了。
“好,既然大家都要修房,我有一個建議,那就把各家附近的坡坎壘起來,多堆出平地。
那些城里的房子一排一排的,走路也方便。
我們這種山里,想擺整齊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把各家門前修好,至少走路要方便?!?
在巴郡,因為土地的問題,人群是以大散居,小聚居方式生存。
每處聚居地能修房的宅基面積不同,根據(jù)地勢的高低不平,各家各戶的房子也是造型各異。
在稍微寬敞的平地可以修建成“三合頭”。
也就是正房兩邊再延伸出兩通拐角的偏房,呈凹字形,中間是一塊地壩。
正房中間為堂屋,兩邊是臥室,而拐角出去的偏房就是廚房,柴房、豬圈和雜物間。
這類“三合頭”小院一般不建大門和圍墻,而是由一片竹林掩映著,可以滿足每戶人家的隱私和通風(fēng)。
若是遇上地基狹窄,就沒有正統(tǒng)的建筑概念,不再刻意修建“堂屋”“廂房”,而是隨坡就坎,隨曲就折,只要功能上滿足生活的要求,一切都隨心所欲。
兩種風(fēng)格的房屋在巴郡隨處并存,怎么修都是根據(jù)地勢和環(huán)境選擇,歸結(jié)起來就是庇護安全的同時,一要通風(fēng),二要能避雨遮陽。
現(xiàn)在,徐家村也是同樣的情況,江枝幾戶人家處在平地上,勉強還算擺出小“三合院”。
田貴他們這些外來戶就只能選擇高坎矮坡的地基。
若是修得寬敞的話,在屋里還需要上臺階。
除非挖出一片平地,這勢必會有很大的工程量。
ai制圖,山區(qū)農(nóng)家
第258章 當一回戰(zhàn)地記者
怎么修房的話題一開,每個人都說得情緒激動。
一番討論下來,將每戶人家的道路修好列為第一條。
要得富先修路,至少每戶人家都要能做到雞公車推進屋。
如果不能,就需要另外選址,現(xiàn)在是唯一機會。
因為修房以后,江枝就要去縣衙給大家申請房契,那樣才算真正的扎根住下來。
按照官府的說法,兩年不回,以前的地契和房契就全部作廢。
再不擔(dān)心原來的村民回來,自己還得被驅(qū)趕。
大家又說一陣,各自把怎么修房放在心上,準備回家商量一下。
雖然不能一下就修成青磚大瓦房,只能筑土墻茅頂,也得把地基弄好。
徐根慶跟田貴也在往家走,一邊商量著地基的事。
兩家是鄰居,但一個原住民,一個是外來戶,這也是秦氏欺負田家被打的原因。
現(xiàn)在要修房,按徐根慶家的原址應(yīng)該在平地處,但已經(jīng)被現(xiàn)在的巡檢占去,也必須另外選址。
兩人正說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