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商鋪聚集在一處十字路口,數一數幾十家,其他街巷有些作坊,也就是現代一個鄉鎮集市水平。
剛剛驅散流民,現在還到處殘留著滯留后的痕跡。
嗯,角落里都是屎尿,還有被拆得破破爛爛的院墻和被燒過的房屋。
有錢人已經逃走,留下房屋就這樣大敞開著門,里面肯定已經被人洗劫一空,要想修復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向德金此時也說起他們當時在渝州府外的戰事:“渝州府提前關閉城門,又有水路碼頭,很是一場硬戰,后來城開,里面也被毀壞不少?!?
因為這些戰事都是諸侯內耗,對清楚幾千年風云變幻,背過厚厚幾本歷史書的江枝,感覺沒有什么對錯可談論的,也沒有詢問過。
只要不改變封建王朝制度,換誰當皇帝再好也是最初有些改變,對普通人來說都是一樣。
趁著早上進城的人還少,各家店鋪伙計取下一塊塊門板,又忙著清掃門前大街。
江枝走進一家桐油坊,主家剛擺出油桶和頭天榨過的油渣。
“掌柜的,你們在收桐子嗎?”江枝道。
擺桶的男子見有顧客趕緊道:“收的,現在桐子每斤八文錢,只要是桐子我們都收。”
現在流民四散,沒有人撿桐子,桐油價格又在上漲了。
第117章 油桐樹
江枝心里感嘆,八文一斤不低,其實比有繁重農活的莊稼收益好。
在明代以前,桐油的產量一直非常稀少,產地也只集中在西南等地區,規模化種植更是沒影。
還是朱元璋強行將種桐樹和棉花寫入法律規定中才在各地種植。
最后,“種桐樹得桐油”這事兒,成了明清六百年里,中國一項常見的傳統手工業,也成了中國飄搖外貿出口的一張王牌。
1937年以前,中國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桐油生產國。
因為桐油防腐為西方機器的必需品,而桐油來自哪里?中國!
可是桐子雖然貴,現在山里野生桐樹不多,能撿的數量也有限不成規模。
對能填飽肚子的糧食來說,老百姓更喜歡將心思放在田地里。
對油桐子,江枝很有話說。
五月時油桐花非常漂亮,又叫五月雪。
夏天時桐果還是青色時,摘下來就會流出乳白色漿汁,可以粘紙扇。
若是不小心弄在手上臉上就慘了,乳白漿汁干后就是硬邦邦的黑色。
當那些圓圓的果皮由綠色變成淡褐色,并逐漸開始自然脫落時,就到可以陸續采收的時候。
只需要將這些果實帶回去背陰處堆放,等到外面青皮腐爛脫落,撿出里面的桐子曬干敲去外殼就可以賣錢。
之前山上人手有限,入秋時沒有摘,現在桐子已經落在地上,只需要撿桐子敲桐仁,倒是省了漚爛這一步驟。
現在進城就是問一下各種物品價格。
江枝跟向德金和吳洪茂二人很快就轉完幾條主街,銀樓,布莊、飯店、茶鋪、酒坊、鐵匠鋪,瓷器、陶器、雜貨鋪。
該買的東西很多,但江枝只挑最需要的。
先挑了兩套土陶碗,山上的糧越來越多,就是碗越來越少,缺口碗也不敢丟,小滿爺甚至準備挖木碗用。
然后又在書肆里花了五十文買了一本二手《千字文》和幾張別人丟下的手稿字帖,這些都是不貴的。
向德金他們好奇江嬸子怎么會買書,江枝說要學著認藥名,要不然以后記賬都寫不好,讓兩人肅然起敬。
然后就是雜貨鋪,等重新回到胭脂鋪外,向德金和吳洪茂已經兩手不空。
徐二瑞和小滿也已經在街邊等著了,看見江枝他們過來,兩人忙幫忙接過一些東西。
“娘,你這是買了些什么?”徐二瑞對大大小小的小紙包很感興趣。
江枝把紙包放好:“只是些堿面,白礬還有酒曲?!?
讓大家最意外的還是那一疊粗細不同的各種篩籮。
這是江枝最滿意的收獲,從醫棚得到盤戥子,現在又有這些籮篩,以后終于可以加工各種藥粉了。
該買的已經差不多,江枝再挑了幾包果脯點心,這才讓向德金從客棧取來騾馬,幾人回轉徐家村。
徐二瑞和小滿也要走。
醫棚的炕已經被其他人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抹平補泥的事,不用兩人在這里耗時間。
讓江枝意外的是,才一天時間,聚集在村外的流民至少走了一半。
剩下的人臉上已經沒有太多惶恐凄苦,多是在收拾東西,做離開的準備。
這真是一個好現象。
幾人回到山里已經又是快天黑,一進院就得到最熱烈的迎接。
跑得最前面的是野豬佩奇,一路尖叫著狂奔,它還是第一次離開江枝這樣久。
昨天晚上沒見人,在山上拼命找到半夜,最后到那幾個傷兵窩棚外拉了一大泡屎才回來。